|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柯 乐 栾金梅 “张书记,这是大伙对法律草案提的17条建议。”近日,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珠泾村村民王阿姨找到村党总支书记张英,递过去一沓厚厚的纸。张英郑重地点头:“好,每一条建议都是大家的心声,我这就通过平台原汁原味报上去。” 昆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单位之一,珠泾村凭借成熟的乡村法治建设基础,被选为昆山22个立法信息联络站之一,依托村民家门口的“立法直通车”,至今已有10条“珠泾意见”被立法研究采纳。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获得全国百强县“21连冠”的昆山市,在“八五”普法工作中以昆曲之细腻柔婉,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 多维度创新法治文化表达 “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在张浦镇震阳实验学校,观看完昆山行政执法现场情景模拟大比武活动后,一些师生忍不住感慨道。在这个校园“擂台”上,昆山市住建、市监、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以真实案例为蓝本,本色演绎一个个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执法场景,为孩子们送上一出出“普法话剧”。 法治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变成了人们身边鲜活的故事;不再只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融入生活的文化滋养。 近年来,昆山市司法局不断加强与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等地合作,探索建立了“长三角法治文化”大数据资源库;依托昆山市宪法广场、民法典互动体验馆等阵地,推出“一镇一品”法治文旅体验路线十条;实施法治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春萌计划”及“法治+文旅”项目,将法治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景观道路、公园街景等,打造“推门可见”的法治文化“微景观”,实现377个村(社区)小微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昆山积极推动普法工作数字化升级,推出“尚法执播”平台,打造“尚法昆山”全民学法平台等,有效激发群众学法热情。昆山还率先探索AI技术与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度融合路径,创作了AI普法数字人“尚法小鹿”,以“演法、问法、送法”三大智慧场景为核心,构建起一个集“沉浸体验、精准咨询、智能推送”于一体的立体化普法新矩阵。 构建法治教育社会共同体 台上,各部门负责人轮番登台,就一年普法工作履职情况进行述职汇报;台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评议团凝神倾听、持表打分。场外,“普法市集”“一字海报展”“线上投票评议”“法律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有声有色。 在昆山,普法成为机关部门实打实的“硬指标”。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套创新的制度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和职能界限,推动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奏”,转向所有相关部门的“合奏”、全社会参与的“大合唱”,着力构建“普法大格局”,使普法工作从零散化、片段化走向系统化、常态化。 昆山市司法局制定了在司法办案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的工作指引,建立“三单两书”制度,以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普法工作自评报告书、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一套“组合拳”,压实各单位的普法主体责任,形成“提示—督办—评价—反馈”的闭环。 在普法方向上,昆山市重点瞄准“关键少数”与“关键时期”两个关键点。针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昆山落实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制定履职必备法律法规清单,配套建立“学法档案”;针对行政执法人员,昆山联合苏州大学共建实训基地,出台《行政机关现场执法工作规程》,举办行政执法现场情景模拟大比武,以“模拟演练+实践操作”锤炼队伍,使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昆山市还优化整合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多方力量,用足用优法治资源,构建覆盖全域的法治教育支持网络,打造法治教育的社会共同体。在147所中小学设立普法工作联系站,校园法治图书室、宣传栏覆盖率超90%;法治副校长制度已实现全市164所中小学全覆盖,设立“法律门诊日”、建立“学生行为预警系统”等,使法治教育深度融入校园治理。 法治温度处处可触可感 当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普法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宣传行为,而是会实现“1+1>2”的集合效应。昆山累计培育4446名“法律明白人”,将法治精神传播到基层“神经末梢”;通过持续征集实施法治为民实事项目139项,用法治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法治小区”建设多点开花,新创1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五聚工作法”建设法治小区入选司法部案例库。 昆山市还建设了企检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法治驿站等基层特色平台,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普法,深入园区楼宇“法治体检”,创新推出“法治金课”,线下宣讲服务企业2000余家,线上网课点播1800余次,让涉企法律服务触手可及。针对台企集聚特点,组建“昆山市台企台商律师服务团”,成立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非诉讼服务工作站。 “普法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喜欢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让普法实现从‘灌输’到‘吸引’、从‘知法’到‘用法’的深刻转变。”昆山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强说,当群众发现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文本,而是维护自身权益、解决生活难题的“实用工具”时,他们自然会记得深刻、学得起劲,法治社会的根基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得以夯实。

|
|
江苏昆山普法工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
|
|
|
( 2025-10-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柯 乐 栾金梅 “张书记,这是大伙对法律草案提的17条建议。”近日,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镇珠泾村村民王阿姨找到村党总支书记张英,递过去一沓厚厚的纸。张英郑重地点头:“好,每一条建议都是大家的心声,我这就通过平台原汁原味报上去。” 昆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单位之一,珠泾村凭借成熟的乡村法治建设基础,被选为昆山22个立法信息联络站之一,依托村民家门口的“立法直通车”,至今已有10条“珠泾意见”被立法研究采纳。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获得全国百强县“21连冠”的昆山市,在“八五”普法工作中以昆曲之细腻柔婉,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 多维度创新法治文化表达 “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在张浦镇震阳实验学校,观看完昆山行政执法现场情景模拟大比武活动后,一些师生忍不住感慨道。在这个校园“擂台”上,昆山市住建、市监、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以真实案例为蓝本,本色演绎一个个有力度又不失温度的执法场景,为孩子们送上一出出“普法话剧”。 法治不再只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变成了人们身边鲜活的故事;不再只是枯燥的条文,而是融入生活的文化滋养。 近年来,昆山市司法局不断加强与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等地合作,探索建立了“长三角法治文化”大数据资源库;依托昆山市宪法广场、民法典互动体验馆等阵地,推出“一镇一品”法治文旅体验路线十条;实施法治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春萌计划”及“法治+文旅”项目,将法治元素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景观道路、公园街景等,打造“推门可见”的法治文化“微景观”,实现377个村(社区)小微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昆山积极推动普法工作数字化升级,推出“尚法执播”平台,打造“尚法昆山”全民学法平台等,有效激发群众学法热情。昆山还率先探索AI技术与司法行政工作的深度融合路径,创作了AI普法数字人“尚法小鹿”,以“演法、问法、送法”三大智慧场景为核心,构建起一个集“沉浸体验、精准咨询、智能推送”于一体的立体化普法新矩阵。 构建法治教育社会共同体 台上,各部门负责人轮番登台,就一年普法工作履职情况进行述职汇报;台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评议团凝神倾听、持表打分。场外,“普法市集”“一字海报展”“线上投票评议”“法律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有声有色。 在昆山,普法成为机关部门实打实的“硬指标”。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套创新的制度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和职能界限,推动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奏”,转向所有相关部门的“合奏”、全社会参与的“大合唱”,着力构建“普法大格局”,使普法工作从零散化、片段化走向系统化、常态化。 昆山市司法局制定了在司法办案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的工作指引,建立“三单两书”制度,以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重要工作提示单、重点任务督办单、普法工作自评报告书、履行普法责任评价书一套“组合拳”,压实各单位的普法主体责任,形成“提示—督办—评价—反馈”的闭环。 在普法方向上,昆山市重点瞄准“关键少数”与“关键时期”两个关键点。针对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昆山落实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制定履职必备法律法规清单,配套建立“学法档案”;针对行政执法人员,昆山联合苏州大学共建实训基地,出台《行政机关现场执法工作规程》,举办行政执法现场情景模拟大比武,以“模拟演练+实践操作”锤炼队伍,使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昆山市还优化整合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组织多方力量,用足用优法治资源,构建覆盖全域的法治教育支持网络,打造法治教育的社会共同体。在147所中小学设立普法工作联系站,校园法治图书室、宣传栏覆盖率超90%;法治副校长制度已实现全市164所中小学全覆盖,设立“法律门诊日”、建立“学生行为预警系统”等,使法治教育深度融入校园治理。 法治温度处处可触可感 当普法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普法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宣传行为,而是会实现“1+1>2”的集合效应。昆山累计培育4446名“法律明白人”,将法治精神传播到基层“神经末梢”;通过持续征集实施法治为民实事项目139项,用法治守护群众高品质生活;“法治小区”建设多点开花,新创1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五聚工作法”建设法治小区入选司法部案例库。 昆山市还建设了企检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站、法治驿站等基层特色平台,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专项普法,深入园区楼宇“法治体检”,创新推出“法治金课”,线下宣讲服务企业2000余家,线上网课点播1800余次,让涉企法律服务触手可及。针对台企集聚特点,组建“昆山市台企台商律师服务团”,成立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非诉讼服务工作站。 “普法工作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他们需要的内容、喜欢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让普法实现从‘灌输’到‘吸引’、从‘知法’到‘用法’的深刻转变。”昆山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强说,当群众发现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文本,而是维护自身权益、解决生活难题的“实用工具”时,他们自然会记得深刻、学得起劲,法治社会的根基也就在这一点一滴中得以夯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