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秦海梅 刘兵
“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查、查什么,心里总悬着块石头。现在好了,在手机上可以提前看到检查计划,检查人员现场扫码,流程全透明,半个多小时就完事,还不影响我们正常营业。”近日,谈及“扫码入企”这一执法新模式,江苏省如东县某文旅企业负责人王经理说,这种“无感”又高效的方式让企业真正感到安心。 王经理的感受是如东县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生动缩影。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主体,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如东县司法局聚焦数字赋能执法监督提质增效,依托南通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推行“扫码入企”模式,推动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文旅等涉企执法部门率先实现平台“实战化”应用,破解以往涉企检查中存在的“多头扰、随意查、效率低”等难题,将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融入每一个执法环节,实现从“被动迎检”到“精准服务”的深刻蜕变。 “如何从源头上杜绝‘拍脑袋’式检查和重复检查?那就将检查计划‘晒在阳光下’。”如东县司法局党组成员黄晨介绍说,今年6月,如东县司法局全面梳理全县75个检查实施主体,梳理出单部门监管事项清单383项、综合集成监管场景(跨部门)清单53项,实现检查事项线上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清单之外无检查”,从源头上杜绝随意执法行为。 在开展检查前,执法人员需要通过平台在线创建检查任务,将检查的法律依据、事项内容、检查标准、执法人员信息等要素全部录入系统,形成一份清晰的电子《行政检查通知书》,平台会在检查前将这份通知书推送给需检查的企业。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为方便执法人员和企业使用,南通市将平台作为模块嵌入“苏服办·南通”App中,在开展检查时,执法人员只需打开App中的“综合集成监管”模块,扫描企业专属的标准地址码,一场标准、高效、透明的检查便即刻开启。系统自动调取预设的电子检查表单,执法人员对照表单逐项核查,检查结果实时录入。无论是现场拍照取证,还是录制视频记录,所有执法痕迹都以电子化形式即时上传、云端存储,实现“检查即留痕、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查询”,执法用时比传统模式缩短超40%。 执法工作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了避免执法监督“自说自话”,企业在收到检查结果后,可以通过“苏服办·南通”App“综合集成监管”模块的企业端口登录,对本次执法行动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效率进行在线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 “过去是‘等通知’,现在是‘看菜单’。”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说,“平台把查什么、标准是什么都列出来,我们对照着自查自纠,心里有底,准备也更充分,查完还能进行评价,让我们的声音能被听到,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而是营商环境的共建者。” 此外,平台自动汇集的检查数据,能够生成行业监管态势分析报告,为行政执法部门预判风险、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监管重点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监管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 截至目前,如东县通过平台共登记检查任务和执法服务902条,完成检查和服务630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不仅提升了效率、减轻了执法人员的负担,更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执法证据链,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真正做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高效办结”。 “技术创新是手段,理念转变是核心。”黄晨说,“我们推行‘码’上执法的初衷,就是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努力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普法并举,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能。”

|
江苏如东推行“扫码入企”执法模式
|
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
|
|
|
( 2025-10-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秦海梅 刘兵
“以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查、查什么,心里总悬着块石头。现在好了,在手机上可以提前看到检查计划,检查人员现场扫码,流程全透明,半个多小时就完事,还不影响我们正常营业。”近日,谈及“扫码入企”这一执法新模式,江苏省如东县某文旅企业负责人王经理说,这种“无感”又高效的方式让企业真正感到安心。 王经理的感受是如东县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生动缩影。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主体,直接关系着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以来,如东县司法局聚焦数字赋能执法监督提质增效,依托南通市综合集成监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推行“扫码入企”模式,推动生态环境、应急管理、文旅等涉企执法部门率先实现平台“实战化”应用,破解以往涉企检查中存在的“多头扰、随意查、效率低”等难题,将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融入每一个执法环节,实现从“被动迎检”到“精准服务”的深刻蜕变。 “如何从源头上杜绝‘拍脑袋’式检查和重复检查?那就将检查计划‘晒在阳光下’。”如东县司法局党组成员黄晨介绍说,今年6月,如东县司法局全面梳理全县75个检查实施主体,梳理出单部门监管事项清单383项、综合集成监管场景(跨部门)清单53项,实现检查事项线上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清单之外无检查”,从源头上杜绝随意执法行为。 在开展检查前,执法人员需要通过平台在线创建检查任务,将检查的法律依据、事项内容、检查标准、执法人员信息等要素全部录入系统,形成一份清晰的电子《行政检查通知书》,平台会在检查前将这份通知书推送给需检查的企业。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为方便执法人员和企业使用,南通市将平台作为模块嵌入“苏服办·南通”App中,在开展检查时,执法人员只需打开App中的“综合集成监管”模块,扫描企业专属的标准地址码,一场标准、高效、透明的检查便即刻开启。系统自动调取预设的电子检查表单,执法人员对照表单逐项核查,检查结果实时录入。无论是现场拍照取证,还是录制视频记录,所有执法痕迹都以电子化形式即时上传、云端存储,实现“检查即留痕、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查询”,执法用时比传统模式缩短超40%。 执法工作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为了避免执法监督“自说自话”,企业在收到检查结果后,可以通过“苏服办·南通”App“综合集成监管”模块的企业端口登录,对本次执法行动的规范性、公正性和效率进行在线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 “过去是‘等通知’,现在是‘看菜单’。”一位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说,“平台把查什么、标准是什么都列出来,我们对照着自查自纠,心里有底,准备也更充分,查完还能进行评价,让我们的声音能被听到,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而是营商环境的共建者。” 此外,平台自动汇集的检查数据,能够生成行业监管态势分析报告,为行政执法部门预判风险、精准施策、动态调整监管重点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推动监管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 截至目前,如东县通过平台共登记检查任务和执法服务902条,完成检查和服务630条。全流程电子化操作,不仅提升了效率、减轻了执法人员的负担,更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执法证据链,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真正做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高效办结”。 “技术创新是手段,理念转变是核心。”黄晨说,“我们推行‘码’上执法的初衷,就是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努力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执法与普法并举,切实为企业发展减负担、增动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