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律服务·解读
8 7/8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为地下水系统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 《恶意》:网络舆论乱象下的法律“冷思考”
· 多措并举加强老年人权益司法保障
· 十月新规

《恶意》:网络舆论乱象下的法律“冷思考”

( 2025-10-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律服务·解读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周悦
  
  近期,悬疑片《恶意》凭借对网络舆论乱象的深刻刻画引发热议。影片从“双人坠楼案”切入,滨江三院的抗癌网红静静坠楼身亡,同坠的护士李悦重伤昏迷。喝酒、文身、被传是“小三”的李悦,瞬间成了舆论口中的“恶女”。而资深媒体人叶攀,作为千万粉丝公众号“夜话”的主编,也陷入这场“流量盛宴”之中。影片围绕记者追凶、网民围猎、证据造假等剧情,精准戳中现实痛点,暗藏诸多与网络行为、新闻伦理相关的法律知识点。本期【追剧学法】邀请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干警解读剧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场景一:坠楼案发生后,静静母亲尤茜在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公开指控李悦为“杀人凶手”,这种行为,可能构成何罪?
  尤茜的行为可能构成诬告陷害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场景二:影片中,网民根据叶攀报道中的线索,对李悦发起“人肉搜索”,不仅挖掘李悦的个人生活细节,还公开其隐私信息,导致李悦遭受线上线下双重打击。网民“人肉搜索”曝光当事人隐私,需担责吗?
  “人肉搜索”曝光隐私已涉嫌违法。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存储、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网民未经允许公开当事人隐私信息,侵犯了其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益,应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等民事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非法获取、散布他人隐私可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若情节恶劣,如引发当事人自杀、精神失常等后果,则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或寻衅滋事罪,面临刑事处罚。
  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组织“人肉搜索”,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款的规定处罚。
  场景三:影片中,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故意使用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的方式报道坠楼事件,如此行为需承担什么后果?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出台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营销炒作行为,不得通过批量注册或者操纵用户账号等形式组织制作、复制、发布、传播网络暴力信息。明知他人从事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为其提供数据、技术、流量、资金等支持和协助。
  根据该规定第二十一条,对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的用户,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依法依约采取警示、删除信息、限制账号功能、关闭账号等处置措施,并保存相关记录;对组织、煽动、多次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还应当依法依约采取列入黑名单、禁止重新注册等处置措施。
  对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营销炒作等行为的,除前款规定外,还应当依法依约采取清理订阅关注账号、暂停营利权限等处置措施。
  场景四:影片中,有人编造尤茜“精神失常”“虐待女儿”的谣言,甚至伪造图片造谣她私生活不检点,这种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依据民法典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如果谣言被转发500次以上,或者浏览量超5000次,就可能触犯诽谤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场景五:影片中,李悦和尤茜在面对网络暴力时显得迷茫无助,这反映了现实中许多受害者的困境。遭遇网络暴力该如何维权?
  在遭受网络暴力时,应及时保留证据,可采取拍照、录屏、截屏等方式,有条件的可委托公证机关公证。尤其是网络信息易被删除或修改,及时固定证据至关重要。同时可依据《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通过平台设置的快捷投诉举报入口要求删除违法信息、采取处置措施。最后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司法途径,对于尚不构成犯罪的网络暴力行为,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对于符合刑事立案条件的,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