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通讯员 龚 轩 “有人问,天天盯着大数据,图什么?你们看,早高峰的井然有序,夜晚安宁热闹的烟火气,那就是答案。”大屏幕上,AI技术还原的万松微笑着道出心声。 9月29日,湖北省举行万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晚,湖北省各界代表集体缅怀学习因公牺牲的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的先进事迹。 今年5月26日,万松组织完安保风险研判后突发疾病,经送医抢救无效,于5月27日牺牲,终年50岁。万松28年如一日扎根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湖北省委追授他“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也许人会老,代码会旧,但湖北公安民警知道:平安二字,永远要“零误差”! 生前工作笔记人手一份 生命最后一天,万松与支队的胡欣等年轻同事修改警情大数据研判报告。 大屏幕上投影出那份万松修改的报告。密密麻麻的红笔印中间夹杂着零星的黑笔印,那是他反复修改的痕迹。 “责任二字在此刻具象化了。”湖北省公安厅科信总队民警胡畔说,“我们身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定要向万松学习,扛牢责任担当,用大数据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堤坝。” 万松牺牲后,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第一时间成立“接续万松同志工作专班”,将他生前负责的数据研判、模型优化、项目建设等工作,分解到三大队及技术保障组,并组成攻坚团队,确保“工作不断档、标准不降低”。 “我们把万松的工作笔记人手复印一份,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就对着笔记里的标注琢磨。”胡欣说,三大队6名民警、4名辅警接过“数据研判报告”的撰写任务。 截至目前,这个团队已完成2025秋季中小学开学季研判报告、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大客流研判报告、全市民生案件分析报告等8篇专业报告。 研发模型仍在赋能实战 万松生前带着团队从无到有,用无数个挑灯夜战换来武汉公安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跃。其个人在技术岗位支撑侦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 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张奎说,从2017年起草第一份跨年夜客流分析报告起,万松就给团队“打了样”,几百个数据挨个验算,连0.1%的错误都不放过。 “叮——”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东亭派出所民警的电脑弹出一条预警信息,正是来自万松生前牵头研发的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该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就预警200多次,武汉市盗窃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猛降55%。 万松走了,他和同事建起的数据天网仍在赋能实战。万松生前累计主导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等实战数据平台26个。 6月中旬,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通过平台支撑,截获境外寄来的涉毒包裹并抓获5名嫌疑人。 7月初,武汉举办大型演唱会,警方借助平台的“大客流预警模型”科学布防,确保数万名观众安全。 这些大数据平台不仅有助于侦破大案要案,也为防范民生案件赋能。 未竟事业已由同事接棒 万松生前常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有脊梁。 如今,武汉公安机关已自创1348个警用数智工具,累计为一线民警提供技术支撑5.5万余次。他未竟的事业,同事接续推进,他的精神在荆楚警界持续传递。 万松生前重点优化的“避障研判模块”,仍在不断升级。 “万松牺牲时,这个模块只有80多个基础模型,现在已经扩展到314个,覆盖了12个应用场景。我们想让万松知道,他搭建的‘模型框架’,正在长出更多‘守护触角’。”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边汶栋说,预计年底前还将新增200多个模型。 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数据应用中队民警王思朦正在推动万松生前关注的“城市公共安全预警平台”项目落地:“万松总说‘项目不能等,平安等不起’,我们不敢慢。” 报告会在湖北省各市州设分会场。榜样的故事在荆楚大地回响。 “科技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核心环节。除了科技手段支撑,还需要无数‘万松’的默默付出。我们要用行动告慰英灵。”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科科长易先军说。

|
|
万松的接力棒在传递
|
武汉市公安局成立专班接续其未竟事业
|
|
|
( 2025-10-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刘志月 □ 本报通讯员 龚 轩 “有人问,天天盯着大数据,图什么?你们看,早高峰的井然有序,夜晚安宁热闹的烟火气,那就是答案。”大屏幕上,AI技术还原的万松微笑着道出心声。 9月29日,湖北省举行万松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当晚,湖北省各界代表集体缅怀学习因公牺牲的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万松的先进事迹。 今年5月26日,万松组织完安保风险研判后突发疾病,经送医抢救无效,于5月27日牺牲,终年50岁。万松28年如一日扎根公安科技信息化事业,湖北省委追授他“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也许人会老,代码会旧,但湖北公安民警知道:平安二字,永远要“零误差”! 生前工作笔记人手一份 生命最后一天,万松与支队的胡欣等年轻同事修改警情大数据研判报告。 大屏幕上投影出那份万松修改的报告。密密麻麻的红笔印中间夹杂着零星的黑笔印,那是他反复修改的痕迹。 “责任二字在此刻具象化了。”湖北省公安厅科信总队民警胡畔说,“我们身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定要向万松学习,扛牢责任担当,用大数据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堤坝。” 万松牺牲后,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第一时间成立“接续万松同志工作专班”,将他生前负责的数据研判、模型优化、项目建设等工作,分解到三大队及技术保障组,并组成攻坚团队,确保“工作不断档、标准不降低”。 “我们把万松的工作笔记人手复印一份,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就对着笔记里的标注琢磨。”胡欣说,三大队6名民警、4名辅警接过“数据研判报告”的撰写任务。 截至目前,这个团队已完成2025秋季中小学开学季研判报告、长江文化艺术季开幕式大客流研判报告、全市民生案件分析报告等8篇专业报告。 研发模型仍在赋能实战 万松生前带着团队从无到有,用无数个挑灯夜战换来武汉公安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跃。其个人在技术岗位支撑侦破重特大案件160余起。 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支队长张奎说,从2017年起草第一份跨年夜客流分析报告起,万松就给团队“打了样”,几百个数据挨个验算,连0.1%的错误都不放过。 “叮——”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东亭派出所民警的电脑弹出一条预警信息,正是来自万松生前牵头研发的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统计显示,今年以来,该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就预警200多次,武汉市盗窃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猛降55%。 万松走了,他和同事建起的数据天网仍在赋能实战。万松生前累计主导研发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等实战数据平台26个。 6月中旬,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通过平台支撑,截获境外寄来的涉毒包裹并抓获5名嫌疑人。 7月初,武汉举办大型演唱会,警方借助平台的“大客流预警模型”科学布防,确保数万名观众安全。 这些大数据平台不仅有助于侦破大案要案,也为防范民生案件赋能。 未竟事业已由同事接棒 万松生前常说,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有脊梁。 如今,武汉公安机关已自创1348个警用数智工具,累计为一线民警提供技术支撑5.5万余次。他未竟的事业,同事接续推进,他的精神在荆楚警界持续传递。 万松生前重点优化的“避障研判模块”,仍在不断升级。 “万松牺牲时,这个模块只有80多个基础模型,现在已经扩展到314个,覆盖了12个应用场景。我们想让万松知道,他搭建的‘模型框架’,正在长出更多‘守护触角’。”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民警边汶栋说,预计年底前还将新增200多个模型。 武汉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三大队数据应用中队民警王思朦正在推动万松生前关注的“城市公共安全预警平台”项目落地:“万松总说‘项目不能等,平安等不起’,我们不敢慢。” 报告会在湖北省各市州设分会场。榜样的故事在荆楚大地回响。 “科技信息化是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核心环节。除了科技手段支撑,还需要无数‘万松’的默默付出。我们要用行动告慰英灵。”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科技信息科科长易先军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