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全面立体展现空军建设成就
· 打造联合作战军事理论新高地
· 千名法官检察官送法助征兵
· 图片新闻
· 武警战士王守超的生死营救
· 刻在军人骨子里的担当

刻在军人骨子里的担当

( 2025-09-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叶园

  范水河的浊浪卷走电动三轮车时,休假中的一级上士王守超正开车行驶在探亲路上。这本该是一段轻松时光,却因那声“哐当”巨响,变成一场与死神竞速的生死救援。当他两度跃入激流,用透支的双臂将两名落水者托上岸,再默然转身离去,彰显了军人的担当是刻进骨子里的本能,是脱下军装也褪不去的生命底色。
  事发时的反应,是最鲜活的军人基因。听到猛踩刹车的刺耳声响,王守超像离弦之箭冲向河岸,没有犹豫。他不顾水深流急、衣裤束缚,跃入浑浊的河水,朝着落水者奋力划去。
  王守超拉着对方往岸边拖拽时,泥沙混着汗水呛进嘴里,却没松半分劲。看到位于深水区的王正方,王守超一边大喊“不要怕,我一定把你拉出去”稳住对方,一边架起他拼命游,每划一下都耗尽全身力气。这场救援里,王守超没穿军装,却用最标准的“军人动作”完成了生命托举。
  救援后的转身,更见担当的本真模样。被救者满含热泪地攥着王守超的手要地址电话,他只摆摆手说“正好赶上了”。面对围观群众连声称赞,他只是默默检查两人状况,确认无大碍后便驾车离开。这份淡然里藏着最朴素的逻辑:人民子弟兵见人落难,本就该挺身而出,因为“军人”二字早已融入血脉。
  王守超用行动证明,军人的担当从不是岗位要求的被动执行,而是人民需要的主动奔赴。就像战场上冲锋号一响,士兵不会问是否在工作时间;危难面前挺身而出,真正的军人从不会想是否超出职责范围。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箭在弦上”的警觉,在人民需要时即刻“出鞘”。
  当王正方一行跨越千里送锦旗,他们送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敬意,更是人民对子弟兵的认同。这份认同,源于危难时刻见到橄榄绿的可靠,源于“军人”二字背后的承诺。从抗洪大堤上的“人墙”,到地震废墟里的“迷彩”,再到范水河畔的纵身一跃,一代代军人用行动证明,只要人民需要,便会随时冲锋。
  在这场生死救援中,我们看见的不只是一次见义勇为,更是军人精神最生动的演绎。王守超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刻在骨子里的担当,才是军人最耀眼的勋章。这种担当,让“人民子弟兵”五个字超越职业称谓,成为亿万群众心中最踏实的依靠。而这,正是人民军队穿越风雨、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密码。
(作者系武警河北总队训练基地政治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