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
□ 吴董超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张当事人给我发来的照片。照片中,6名大哥拿着调解书,身旁是刚刚抢收完的金灿灿的麦地,背后将至的乌云将他们的笑容映衬得愈发灿烂。 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一如我第一次跟随师父背包进社区解纷时在当事人脸上看见的那样,朴实、真诚。看着照片,我心中多了一份感叹:6年前那个跟在师父身后懵懂的小助理,终于也成长为了国徽在肩,烟火在心的“背包法官”。这张丰收的合影,也是我交给6年前自己的一份答卷。 初悟背包分量 2019年,彼时我工作不到一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被安排加入“背包法官”团队,虽然还不太明白这项工作的分量,但跟随师父穿过胡同街巷,他肩上的背包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包口露出国徽的一角金光,让我心生自豪:办案不止要高坐法台,也要走街串巷。 那年1月,我们的第一个法官工作站成立。之后,我总是懵懂跟随师父前往工作站,尚不解这背包的分量。直到一批涉及老人福利待遇纠纷的圆满解决,才让我初次感受背包的“重量”。 一批年迈的离退休职工为拿到某商贸公司原本承诺的补贴福利,每年都要历经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申请执行多轮法律流程,才能拿到上一年应发的补贴。“就为这几百上千元,让老百姓几乎‘跑断了腿’。”工作站里,师父一边感叹,一边联系商贸公司和老职工们就地开展化解工作。原本需耗时一年的纠纷历程,在工作站浓缩为3个小时的恳谈,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其余退休职工听闻后纷纷赶来,老人们携着手、聊着天顺利拿到了补贴款。“多亏法官来现场,咱们的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解决了!”老人们笑意满满。 我将工作中法官背着国徽,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调解纠纷的故事用心记录。后来,我以《皇城根下的背包法官》为题的演讲获得了东城区“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一等奖,我也成为了区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将故事传进了大街小巷,我们的法官工作站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东城的每一个街道。 一次次跟随,一遍遍讲述,一颗为民司法的种子逐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肩承民生之重 2024年底,工作满6年,我成为一名员额法官,也如愿成为一名“背包法官”,街巷深处,一声声“法官来啦!”让我更觉亲切。 一次,在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法官工作站解决一起讨薪纠纷后,我带着书记员回到法院,遇到刚刚签完调解协议准备离开的工人。汗碱在他们后背“绘出地图”,裂口的鞋底沾着千里风尘。一位大哥指着他肩上的红色编织袋说:“瞧我这一大兜子馍还没吃完就能回家收麦子了!太感谢了!”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一天前,我接到仲裁委调解员的电话,告知有6名农民工来投诉公司不支付工资,经仲裁委审查这些案件系劳务纠纷,他们无法受理。“法官,这可咋办?去哪弄?要啥材料?”奔波千里却可能无功而返的恐惧从电话那头传来。“您看看有什么办法?”调解员询问。 经沟通,我了解到其实案件法律关系较为清晰,双方主体明确标的金额不大。难的是,工人们耗不起,千里迢迢只为讨薪,家里的麦田还等着收割;公司那头资金困难,负责人亦远在外地追款,一时难以推进。我立刻告知调解员,“就在法官工作站,先行调解!”我们一遍遍地沟通做工作,公司从最初的诉苦抱怨拖延推诿,到后来听筒里传出的沉默叹息,再到终于松动:“好,我尽快回京。”第二天中午,风尘仆仆的公司负责人拖着行李,直接从车站赶到了工作站。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高悬的国徽,是工人们疲惫却期盼的眼神,还有我们早已铺开的案卷材料。他环视片刻,深吸一口气:“法官,我同意调解。” 调解结束离开时,一位工人说,“我们啥也不懂就跑过来,在马路对面的长椅上睡3天了,幸亏有你们帮忙,不然不知道还要睡多久呢!”这泥土般朴实的话语,让我更透彻地理解了我们身披法袍、肩背国徽、主动出发的意义。 “谢谢法官!我们回家收麦子去了!”临走时,大哥冲我们挥挥手,黝黑的脸上沟壑舒展。 不久,几位大哥给我传来了那张站立于麦田的照片,告诉我他们赶在暴雨前顺利抢收。我想,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生计,不正是我们应该守护的吗? 背包继续出发 入额后,我也一次次背着国徽,到百姓身边去化解他们的矛盾。每次回到法院,卸下背包时,依然能感受到重任在肩,法官身份最初的印记已默默在我肩上扛下。 “你这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是怎么想着要去做这么接地气的工作的?”书记员半开玩笑地问我。我指了指放下的背包,告诉她,答案就在这背包里。 6年里,我从“背包法官”的跟随者、讲述者,成长为今天的亲历者、担当者。一路走来,我感受过劳动争议纠纷中,饭店厨师在后厨摘下沾满油渍的围裙,紧紧握住我们的那双温暖的手;见过医疗纠纷中,年轻的母亲现场拿到赔偿款后,抱着孩子,看向我们的那双含着泪水满怀感激的眼睛;也听到过继承纠纷中,和好如初的兄妹俩在小院里,传出的阵阵舒心而爽朗的欢笑声。他们让我明白,我们的背包里,承载着的何止是卷宗与国徽?它装着无数百姓托付的生活之重,装着万里山河的人间烟火。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深情!我们循着民生的呼唤前行,走出法院,走到争议源头,走到群众身边,我们多走一步,老百姓维权的路途就能少一分跋涉的艰辛与等待的煎熬。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将背着国徽,追随前辈的脚步一直跑下去。让公平正义的光,洒进胡同深处的院落,照进市井人家的窗棂,尽己所能温暖每一个平凡而炽热的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
|
我的背包
|
|
|
|
( 2025-09-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图为工作中的吴董超。 东城区人民法院供图 |
|
□ 吴董超 前段时间,我收到了一张当事人给我发来的照片。照片中,6名大哥拿着调解书,身旁是刚刚抢收完的金灿灿的麦地,背后将至的乌云将他们的笑容映衬得愈发灿烂。 照片中那一张张笑脸,一如我第一次跟随师父背包进社区解纷时在当事人脸上看见的那样,朴实、真诚。看着照片,我心中多了一份感叹:6年前那个跟在师父身后懵懂的小助理,终于也成长为了国徽在肩,烟火在心的“背包法官”。这张丰收的合影,也是我交给6年前自己的一份答卷。 初悟背包分量 2019年,彼时我工作不到一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被安排加入“背包法官”团队,虽然还不太明白这项工作的分量,但跟随师父穿过胡同街巷,他肩上的背包随着脚步轻轻晃动,包口露出国徽的一角金光,让我心生自豪:办案不止要高坐法台,也要走街串巷。 那年1月,我们的第一个法官工作站成立。之后,我总是懵懂跟随师父前往工作站,尚不解这背包的分量。直到一批涉及老人福利待遇纠纷的圆满解决,才让我初次感受背包的“重量”。 一批年迈的离退休职工为拿到某商贸公司原本承诺的补贴福利,每年都要历经劳动仲裁、法院诉讼、申请执行多轮法律流程,才能拿到上一年应发的补贴。“就为这几百上千元,让老百姓几乎‘跑断了腿’。”工作站里,师父一边感叹,一边联系商贸公司和老职工们就地开展化解工作。原本需耗时一年的纠纷历程,在工作站浓缩为3个小时的恳谈,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其余退休职工听闻后纷纷赶来,老人们携着手、聊着天顺利拿到了补贴款。“多亏法官来现场,咱们的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解决了!”老人们笑意满满。 我将工作中法官背着国徽,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调解纠纷的故事用心记录。后来,我以《皇城根下的背包法官》为题的演讲获得了东城区“我和我的祖国”演讲比赛一等奖,我也成为了区百姓宣讲团的成员,将故事传进了大街小巷,我们的法官工作站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东城的每一个街道。 一次次跟随,一遍遍讲述,一颗为民司法的种子逐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什么时候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呢?” 肩承民生之重 2024年底,工作满6年,我成为一名员额法官,也如愿成为一名“背包法官”,街巷深处,一声声“法官来啦!”让我更觉亲切。 一次,在劳动仲裁委员会的法官工作站解决一起讨薪纠纷后,我带着书记员回到法院,遇到刚刚签完调解协议准备离开的工人。汗碱在他们后背“绘出地图”,裂口的鞋底沾着千里风尘。一位大哥指着他肩上的红色编织袋说:“瞧我这一大兜子馍还没吃完就能回家收麦子了!太感谢了!”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就在一天前,我接到仲裁委调解员的电话,告知有6名农民工来投诉公司不支付工资,经仲裁委审查这些案件系劳务纠纷,他们无法受理。“法官,这可咋办?去哪弄?要啥材料?”奔波千里却可能无功而返的恐惧从电话那头传来。“您看看有什么办法?”调解员询问。 经沟通,我了解到其实案件法律关系较为清晰,双方主体明确标的金额不大。难的是,工人们耗不起,千里迢迢只为讨薪,家里的麦田还等着收割;公司那头资金困难,负责人亦远在外地追款,一时难以推进。我立刻告知调解员,“就在法官工作站,先行调解!”我们一遍遍地沟通做工作,公司从最初的诉苦抱怨拖延推诿,到后来听筒里传出的沉默叹息,再到终于松动:“好,我尽快回京。”第二天中午,风尘仆仆的公司负责人拖着行李,直接从车站赶到了工作站。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高悬的国徽,是工人们疲惫却期盼的眼神,还有我们早已铺开的案卷材料。他环视片刻,深吸一口气:“法官,我同意调解。” 调解结束离开时,一位工人说,“我们啥也不懂就跑过来,在马路对面的长椅上睡3天了,幸亏有你们帮忙,不然不知道还要睡多久呢!”这泥土般朴实的话语,让我更透彻地理解了我们身披法袍、肩背国徽、主动出发的意义。 “谢谢法官!我们回家收麦子去了!”临走时,大哥冲我们挥挥手,黝黑的脸上沟壑舒展。 不久,几位大哥给我传来了那张站立于麦田的照片,告诉我他们赶在暴雨前顺利抢收。我想,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生计,不正是我们应该守护的吗? 背包继续出发 入额后,我也一次次背着国徽,到百姓身边去化解他们的矛盾。每次回到法院,卸下背包时,依然能感受到重任在肩,法官身份最初的印记已默默在我肩上扛下。 “你这看起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小仙女,是怎么想着要去做这么接地气的工作的?”书记员半开玩笑地问我。我指了指放下的背包,告诉她,答案就在这背包里。 6年里,我从“背包法官”的跟随者、讲述者,成长为今天的亲历者、担当者。一路走来,我感受过劳动争议纠纷中,饭店厨师在后厨摘下沾满油渍的围裙,紧紧握住我们的那双温暖的手;见过医疗纠纷中,年轻的母亲现场拿到赔偿款后,抱着孩子,看向我们的那双含着泪水满怀感激的眼睛;也听到过继承纠纷中,和好如初的兄妹俩在小院里,传出的阵阵舒心而爽朗的欢笑声。他们让我明白,我们的背包里,承载着的何止是卷宗与国徽?它装着无数百姓托付的生活之重,装着万里山河的人间烟火。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深情!我们循着民生的呼唤前行,走出法院,走到争议源头,走到群众身边,我们多走一步,老百姓维权的路途就能少一分跋涉的艰辛与等待的煎熬。 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将背着国徽,追随前辈的脚步一直跑下去。让公平正义的光,洒进胡同深处的院落,照进市井人家的窗棂,尽己所能温暖每一个平凡而炽热的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