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经济法治
9 7/9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 中国上榜数量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
· 图片新闻
· 证券公司服务金融
专项评价办法发布
· 亦庄综合保税区
顺利通过验收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 2025-09-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经济法治
  核心阅读
  “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 本报记者 刘欣
  
  整个“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5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
  截至今年7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
  这一系列数据,展现出我国“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十四五”以来,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其中,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5年来,“国本”是不是更强了,“家底”是不是更厚了,各方面都很关注。
  据介绍,2020年至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创新是第一动力。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0年至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如今,我国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加力“生根”。
  “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行业治理。近一段时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一道,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行业的非理性竞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初步的成效。
  “抓行业必须抓治理,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推进行业治理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标本兼治、系统治理,着力完善制度机制、优化产业生态,不断提高行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这位负责人说,要加强电信、道路机动车等重点领域的立法,抓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立法研究储备;加强不同层级的法规制度立改废释,补齐法规的空缺,健全法规体系,实现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同时,支持行业协会发挥功能作用,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健全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探索行业自律新模式,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还要落实监管责任。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做到优质优价。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这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
  此外,要提升服务能力。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企业纾困帮扶,推动惠企纾困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加快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健全重点工业产品产能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政策发布的解读,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进一步完善与制造业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
  “行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市场化法治化理念,运用改革的思路办法,构建协同高效、监管有力的行业治理格局,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数量、效益、质量都有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000万家,2021年以来,平均年新增超过400万户。去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用工人数超过1.28亿人,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均增速分别为6.4%、7.4%、5.4%,均高于大型企业。
  “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发展和帮扶并举,全力推动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专精特新“金字招牌”的成色更足。“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累计超过了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超过了1.46万家,这些企业平均研发投入的强度超过7%,这些数字都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授权发明专利达22项。
  “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位负责人举例说,比如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1981个,投资金额超过690亿元,累计有超过2000家的专精特新企业在A股上市。再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财政部等部门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城试点,支持了超过4.5万家的试点企业实施数字化的改造。
  同时,坚持坚决有力地助企纾困,中小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加快解决。不断优化普惠性的支持政策,阶段性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减半征收“六税两费”,让万千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十四五”期间,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超过19万亿元,增幅超过120%,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修订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开展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建设完善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的投诉平台,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此外,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超过1800家,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上线运行,打造“一起益企”专项行动等系列服务品牌。建成15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活,中国经济韧性就会更强。”这位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聚焦政策法规、优企培育、公共服务等,进一步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