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核心阅读 人兽冲突的本质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博弈和资源竞争,需跳出“事后补救”思维,转向“预防—调控—共生”系统治理,通过完善法规、技术赋能、社区参与等多维度协同,探索适应性管理策略,不仅能缓解当前矛盾,更能为全球人兽冲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自己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一处垃圾场,发现藏马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网友反映的情况,同时提醒,藏马熊是比较凶险的动物,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不建议游客靠近或接触。 近年来,人与自然界野兽遭遇的事件逐渐增多。仅仅去年以来,就有多起人兽冲突事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将在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常态化监测评估,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力,分区分类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和种群目标调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致害赔偿模式,普及野生动物致害科学防范知识,妥善解决野生动物致害、“人鸟争食”等问题;强化监督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捕鸟贩鸟等违法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兽遭遇事件多发 “警察同志,我家院子里来了一只藏马熊,我们害怕得睡不着觉。”8月12日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公安局公塘乡派出所接到冲嘎村村民报警求助。经过民警的努力,藏马熊被成功驱离至深山区域。 野生动物闯入人类生活区,近年来已见怪不怪。仅在去年10月至11月间,多起相关事件就曾密集出现: 2024年10月27日,一头野猪傍晚闯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的高铁联络线,引发设备故障导致列车停车;2024年11月18日,一只野生东北虎进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长太村,咬伤一位老人的左臂,并撞坏一扇铁门;2024年11月24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一头被猎犬驱赶的野猪闯入居民家中并攻击了一位老人,导致老人死亡;2024年11月27日,黑龙江省东宁市老黑山镇有监控拍到有东北虎入村…… 今年8月,湖北省鹤峰县邬阳乡高峰村村民李某某在网络爆料,称自己被老虎抓伤。虽然当地林业局在通报这一野兽伤人事件时称,未发现大型猫科动物(含老虎)脚印、毛发、粪便及相关活动痕迹,但该村民被野兽袭击,被当地宣传部门确认无疑。 就连北京,也都有“不速之客”闯入居民生活区域。“我家小区的草丛里有蛇!”“周末去香山,步道上竟然盘着一条蛇!”这样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根据北京市消防的数据,仅从今年6月1日至18日,北京全市接到的抓蛇求助警情就有217起,比去年同期的155起高了不少。 人兽活动空间的交叉重叠乃至冲突,由多种原因造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认为,随着人类活动挤占生态空间,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完善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人与野生动物空间冲突、资源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挑战。 事实上,这也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议题。“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就明确提出了“有效管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以利共处”的行动目标。 积极探索缓解矛盾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据统计,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余万只,“高原精灵”藏羚羊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1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万只,朱鹮从最初发现时仅有7只濒临灭绝,到目前突破1万只,万鸟竞翔。 “这些都充分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逐步向系统恢复转变,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说。 张玉军提醒,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众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依然简单、食物链网络不够丰富,尤其是顶级物种尚未完全恢复或仍处于受胁状态。坚持保护优先仍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总基调。当然,随着野猪等部分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以及活动范围扩大,人兽接触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局地出现了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畜、毁物伤人等事件,同时也发生非法下套捕兽、拉网捕鸟、破坏栖息地等违法行为。这些致害事件和违法行为都需要严加防范和监管。 如何有效解决人兽冲突,一些地方已积累了有益经验。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重点村屯、场部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同时构建“天地空”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活动轨迹等,科学研判人兽冲突隐患重点区域,建立三级预警体系。一公里以内为最高级别预警,通知村民非必要不出门,必要时封控主要路段。 为缓解人兽冲突矛盾,2024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落实青海省统一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试点工作,意外伤害最高可赔付60万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预防缓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行动方案》,持续强化宣传教育与巡护,完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实施防熊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补偿试点。 多措并举依法治理 据了解,为有效管理人与野生动物生活空间重叠,化解潜在风险,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多方面行动。 推动法规政策落实,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赔偿机制。指导地方政府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南,开展野生动物致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控、致害补偿和赔偿等工作。云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因地制宜,相继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 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为了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处所,生态环境部持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协同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为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全国生态质量持续改善。连续8年持续组织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减少人为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扩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持续推进全社会联防联控,坚决打击捕兽贩鸟等违法行为。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时间节点,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野生动物要保护,也要保持距离,不投喂不打扰。针对局地非法捕兽、捕鸟贩鸟等行为,林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建立部门间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联动机制,加强依法处置。支持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缓解人兽冲突的社区综合试点。 “人兽冲突的本质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博弈和资源竞争,需跳出‘事后补救’思维,转向‘预防—调控—共生’系统治理,通过完善法规、技术赋能、社区参与等多维度协同,探索适应性管理策略,不仅能缓解当前矛盾,更能为全球人兽冲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郝海广说。

|
|
破解人兽冲突难题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
|
|
( 2025-09-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
图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AI系统划出了虎豹等野生动物核心栖息地,精准避开人类活动区。 (资料图片) |
|
核心阅读 人兽冲突的本质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博弈和资源竞争,需跳出“事后补救”思维,转向“预防—调控—共生”系统治理,通过完善法规、技术赋能、社区参与等多维度协同,探索适应性管理策略,不仅能缓解当前矛盾,更能为全球人兽冲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 □ 本报记者 张维 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自己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边坝县一处垃圾场,发现藏马熊。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网友反映的情况,同时提醒,藏马熊是比较凶险的动物,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不建议游客靠近或接触。 近年来,人与自然界野兽遭遇的事件逐渐增多。仅仅去年以来,就有多起人兽冲突事件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将在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的统筹领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常态化监测评估,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力,分区分类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和种群目标调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致害赔偿模式,普及野生动物致害科学防范知识,妥善解决野生动物致害、“人鸟争食”等问题;强化监督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捕鸟贩鸟等违法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兽遭遇事件多发 “警察同志,我家院子里来了一只藏马熊,我们害怕得睡不着觉。”8月12日晚,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公安局公塘乡派出所接到冲嘎村村民报警求助。经过民警的努力,藏马熊被成功驱离至深山区域。 野生动物闯入人类生活区,近年来已见怪不怪。仅在去年10月至11月间,多起相关事件就曾密集出现: 2024年10月27日,一头野猪傍晚闯入南京南站至紫金山东站间的高铁联络线,引发设备故障导致列车停车;2024年11月18日,一只野生东北虎进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长太村,咬伤一位老人的左臂,并撞坏一扇铁门;2024年11月24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一头被猎犬驱赶的野猪闯入居民家中并攻击了一位老人,导致老人死亡;2024年11月27日,黑龙江省东宁市老黑山镇有监控拍到有东北虎入村…… 今年8月,湖北省鹤峰县邬阳乡高峰村村民李某某在网络爆料,称自己被老虎抓伤。虽然当地林业局在通报这一野兽伤人事件时称,未发现大型猫科动物(含老虎)脚印、毛发、粪便及相关活动痕迹,但该村民被野兽袭击,被当地宣传部门确认无疑。 就连北京,也都有“不速之客”闯入居民生活区域。“我家小区的草丛里有蛇!”“周末去香山,步道上竟然盘着一条蛇!”这样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根据北京市消防的数据,仅从今年6月1日至18日,北京全市接到的抓蛇求助警情就有217起,比去年同期的155起高了不少。 人兽活动空间的交叉重叠乃至冲突,由多种原因造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郝海广认为,随着人类活动挤占生态空间,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完善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野生动物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人与野生动物空间冲突、资源竞争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挑战。 事实上,这也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议题。“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就明确提出了“有效管理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减少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以利共处”的行动目标。 积极探索缓解矛盾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 据统计,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余万只,“高原精灵”藏羚羊由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1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万只,朱鹮从最初发现时仅有7只濒临灭绝,到目前突破1万只,万鸟竞翔。 “这些都充分印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逐步向系统恢复转变,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说。 张玉军提醒,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众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依然简单、食物链网络不够丰富,尤其是顶级物种尚未完全恢复或仍处于受胁状态。坚持保护优先仍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总基调。当然,随着野猪等部分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以及活动范围扩大,人兽接触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局地出现了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畜、毁物伤人等事件,同时也发生非法下套捕兽、拉网捕鸟、破坏栖息地等违法行为。这些致害事件和违法行为都需要严加防范和监管。 如何有效解决人兽冲突,一些地方已积累了有益经验。例如,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重点村屯、场部开展物理围栏防范工程试点,同时构建“天地空”监测系统。通过监测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活动轨迹等,科学研判人兽冲突隐患重点区域,建立三级预警体系。一公里以内为最高级别预警,通知村民非必要不出门,必要时封控主要路段。 为缓解人兽冲突矛盾,2024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落实青海省统一的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试点工作,意外伤害最高可赔付60万元。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预防缓解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兽冲突”行动方案》,持续强化宣传教育与巡护,完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实施防熊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补偿试点。 多措并举依法治理 据了解,为有效管理人与野生动物生活空间重叠,化解潜在风险,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多方面行动。 推动法规政策落实,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赔偿机制。指导地方政府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南,开展野生动物致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控、致害补偿和赔偿等工作。云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因地制宜,相继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 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为了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处所,生态环境部持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协同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为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全国生态质量持续改善。连续8年持续组织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减少人为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扩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持续推进全社会联防联控,坚决打击捕兽贩鸟等违法行为。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时间节点,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野生动物要保护,也要保持距离,不投喂不打扰。针对局地非法捕兽、捕鸟贩鸟等行为,林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建立部门间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联动机制,加强依法处置。支持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缓解人兽冲突的社区综合试点。 “人兽冲突的本质是生态保护与人类发展的空间博弈和资源竞争,需跳出‘事后补救’思维,转向‘预防—调控—共生’系统治理,通过完善法规、技术赋能、社区参与等多维度协同,探索适应性管理策略,不仅能缓解当前矛盾,更能为全球人兽冲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最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郝海广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