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张晋藩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五千多年来,教育与国家治理相伴相生,绵延不绝,教育事业始终是支撑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之一。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汉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国家设教是最根本的,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只有好教师才能出好学生。 建设疆域辽阔的新中国,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力量。有法可依,需要立法人才;有法必依,需要司法人才;发展法律科学,需要法学研究人才。如今,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置身于中国政法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身先士卒,立志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要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许慎《说文解字》阐明:“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只有“直在心上”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德,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将自己和学生锻炼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第二,要做爱国奉献、奋发图强的表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中国的教育没有中断,教师们的风骨没有曲折。抗战胜利后,爱国的中国人奋起直追,自立自强。我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我们今天做学问,既要锲而不舍,也要爱国敬业,以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第三,要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榜样。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身为人民教师,要继续开眼看世界,在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天下为公的情怀、大道之行的境界,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为世界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度过的,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知史才会爱国,学史更能明志。1950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研习法制史。求学路上,何思敬先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讲的很多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用。比如,他讲外国法律史时,强调学历史是往后看,但人要往前看,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让历史里有用的东西为现实服务。1952年我毕业后任教,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工作至今,何老的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我现在也常常对学生讲,我们不仅要用放大镜看历史,还要用望远镜看历史,看看历史发展的前景是什么,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历史的目的。 中国法制史的摇篮是中国,它的中心肯定也在中国。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让法制史学的研究者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

|
|
法学教育者的历史使命
|
|
|
|
( 2025-09-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张晋藩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五千多年来,教育与国家治理相伴相生,绵延不绝,教育事业始终是支撑中华文明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柱之一。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汉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国家设教是最根本的,教师是很神圣的职业,只有好教师才能出好学生。 建设疆域辽阔的新中国,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力量。有法可依,需要立法人才;有法必依,需要司法人才;发展法律科学,需要法学研究人才。如今,我们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置身于中国政法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身先士卒,立志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要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许慎《说文解字》阐明:“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意为对人对己都要把心思放正,只有“直在心上”才能“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美德,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聚天下英才而教之,将自己和学生锻炼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第二,要做爱国奉献、奋发图强的表率。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中国的教育没有中断,教师们的风骨没有曲折。抗战胜利后,爱国的中国人奋起直追,自立自强。我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我们今天做学问,既要锲而不舍,也要爱国敬业,以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 第三,要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榜样。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身为人民教师,要继续开眼看世界,在传承中华法治文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天下为公的情怀、大道之行的境界,引领学生增强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为世界法治事业的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统治下度过的,历史课不教中国的历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那时我就想一定要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知史才会爱国,学史更能明志。1950年,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研习法制史。求学路上,何思敬先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讲的很多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用。比如,他讲外国法律史时,强调学历史是往后看,但人要往前看,学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让历史里有用的东西为现实服务。1952年我毕业后任教,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研究工作至今,何老的这些话一直影响着我。我现在也常常对学生讲,我们不仅要用放大镜看历史,还要用望远镜看历史,看看历史发展的前景是什么,要有预见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历史的目的。 中国法制史的摇篮是中国,它的中心肯定也在中国。我们的责任、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国法制史的中心牢固地树立在中国,让法制史学的研究者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挖掘历史资源,让数千年积淀的宝贵精神遗产焕发新的活力,这是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学术使命,也是我们这些学者要扛起的责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