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
|
□ 钟 燃 “安居乐业”一词,溯其源流,可见于《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后至东汉班固撰《汉书·货殖传》,精炼其意为:“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此二者,一出于道家之理想,一成于史家之笔法,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图景,打造出衡量治国理政成功的重要标尺:百姓安居乐业。 在《汉书·循吏传》中,记载着一位将这一理想变为一时一域现实的能臣——龚遂。他原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以敢于直谏而闻名。当刘贺被废时,群臣二百余人被处死,唯独龚遂因为屡次直言进谏而被免去死罪,但仍被判处剃去头发、修筑城墙的刑罚。这段经历让他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日后治理地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及邻近地区连年饥荒,盗贼四起。丞相和御史共同举荐龚遂出任渤海太守。这时龚遂已年过七旬,宣帝见他身材矮小,颇感失望,问道:渤海郡法度废弛,盗贼横行,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平息祸乱呢?龚遂从容应答:海滨地区远离京城,得不到圣明天子的教化,那里的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却不加以体恤,才使得民众作乱。如今陛下是要我用武力去镇压他们,还是用心去安抚他们呢?宣帝表示:我选用贤良,本就是要安抚百姓。龚遂进而请求:既如此,请允许我从实际出发,见机行事。 龚遂赴任做的第一件事就出人意料。当时郡中派军队前来迎接新太守,他却将官兵全部遣返,随后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政令:全部撤回追捕盗贼的官兵。他规定,凡是手持锄头、镰刀等农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追究;只有手持兵器的才是盗贼。这道政令如同春风化雨,很快产生了奇效。盗贼们听到这道政令,纷纷解散队伍,扔掉兵器,回乡拿起锄头镰刀。 但龚遂的治理并未止步于此。他发现当地风俗奢侈,人们好逸恶劳,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于是亲自带头节俭,劝导百姓务农种桑,要求每人种植一株榆树、一百棵薤菜、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饲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这些具体细致的举措,让百姓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生计。最让人称道的是,当他看到还有百姓佩戴刀剑,便谆谆劝导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经过三年精心治理,渤海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郡县粮仓充实,监狱日渐空闲,曾经的盗贼都牵着牛、带着犊在田间耕作。这就是成语“带牛佩犊”的由来。这种从“带刀佩剑”到“带牛佩犊”的转变,就是从暴力到生产、从破坏到建设、从动荡到安宁的转变,就是化剑为犁、变盗为农,就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安心生活、乐于生产,不仅是百姓的朴素愿望,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龚遂治理渤海,先使民“安居”——开仓廪、罢追捕,以安其心;后导民“乐业”——劝农桑、教畜殖,以厚其生。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美谈,更生动诠释了“安居乐业”的深刻内涵。唯百姓灶有炊烟、田有耕夫、市有笑语,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
|
安居乐业
|
|
|
|
( 2025-09-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评论 |
|
□ 钟 燃 “安居乐业”一词,溯其源流,可见于《老子》第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后至东汉班固撰《汉书·货殖传》,精炼其意为:“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此二者,一出于道家之理想,一成于史家之笔法,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图景,打造出衡量治国理政成功的重要标尺:百姓安居乐业。 在《汉书·循吏传》中,记载着一位将这一理想变为一时一域现实的能臣——龚遂。他原为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以敢于直谏而闻名。当刘贺被废时,群臣二百余人被处死,唯独龚遂因为屡次直言进谏而被免去死罪,但仍被判处剃去头发、修筑城墙的刑罚。这段经历让他对民生疾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他日后治理地方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汉宣帝时期,渤海郡及邻近地区连年饥荒,盗贼四起。丞相和御史共同举荐龚遂出任渤海太守。这时龚遂已年过七旬,宣帝见他身材矮小,颇感失望,问道:渤海郡法度废弛,盗贼横行,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平息祸乱呢?龚遂从容应答:海滨地区远离京城,得不到圣明天子的教化,那里的百姓饥寒交迫,而官吏却不加以体恤,才使得民众作乱。如今陛下是要我用武力去镇压他们,还是用心去安抚他们呢?宣帝表示:我选用贤良,本就是要安抚百姓。龚遂进而请求:既如此,请允许我从实际出发,见机行事。 龚遂赴任做的第一件事就出人意料。当时郡中派军队前来迎接新太守,他却将官兵全部遣返,随后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政令:全部撤回追捕盗贼的官兵。他规定,凡是手持锄头、镰刀等农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得追究;只有手持兵器的才是盗贼。这道政令如同春风化雨,很快产生了奇效。盗贼们听到这道政令,纷纷解散队伍,扔掉兵器,回乡拿起锄头镰刀。 但龚遂的治理并未止步于此。他发现当地风俗奢侈,人们好逸恶劳,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于是亲自带头节俭,劝导百姓务农种桑,要求每人种植一株榆树、一百棵薤菜、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饲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这些具体细致的举措,让百姓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生计。最让人称道的是,当他看到还有百姓佩戴刀剑,便谆谆劝导他们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经过三年精心治理,渤海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郡县粮仓充实,监狱日渐空闲,曾经的盗贼都牵着牛、带着犊在田间耕作。这就是成语“带牛佩犊”的由来。这种从“带刀佩剑”到“带牛佩犊”的转变,就是从暴力到生产、从破坏到建设、从动荡到安宁的转变,就是化剑为犁、变盗为农,就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安心生活、乐于生产,不仅是百姓的朴素愿望,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龚遂治理渤海,先使民“安居”——开仓廪、罢追捕,以安其心;后导民“乐业”——劝农桑、教畜殖,以厚其生。这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美谈,更生动诠释了“安居乐业”的深刻内涵。唯百姓灶有炊烟、田有耕夫、市有笑语,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