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十)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一套敌机“催生”的八路军“兵书”
· 木刻漫画以刀笔为桥联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木刻漫画以刀笔为桥联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 2025-09-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十)
□ 本报记者      吴晓锋
□ 本报通讯员  余剑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新华日报》的木刻漫画以刀笔为桥,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联通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纽带。
  这些诞生于烽火之中的视觉作品,突破语言与国界的壁垒,让中国抗战的脉动与世界反法西斯的浪潮同频共振,以最直观的艺术语言,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融入世界正义事业的宏大叙事中。
破壁之声:凝聚共识的战斗使命
  1938年1月11日,武汉街头报童高声叫卖着刚创刊的《新华日报》,头版胡考的木刻作品《巩固团结抗战到底》格外醒目。
  画面中紧握的拳头与飘扬的旗帜,既是对国内“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更是向国际社会传递着中国的抗战决心,精准呼应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坚持团结抗战”的战略方针。
  这幅作品让国际社会看清中国凝聚力量的可能——唯有内部筑牢团结之基,才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坚实的一环。
画映山河:揭露法西斯残酷暴行
  1938年4月6日,张乐平的漫画《日寇在南京杀人比赛》在《新华日报》刊发,以锋利的笔尖撕开法西斯的伪装。
  作品将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百人斩”暴行转化为视觉惊雷:交叉的军刀下,累累白骨堆叠如山,南京城墙的剪影浸透血色。
  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迅速将这幅作品译成多国文字,通过外国使团送达国际社会。
  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在给《时代》周刊的信中写道:“文字描述不及这幅画的万分之一 ——它让每个看到的人都明白,这不是战争,是屠杀。”
  此后,法国总工会发起“抵制日货周”,苏联《真理报》转载并配文:“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前哨。”这把艺术之刃,让世界看清了法西斯的反人类本质。
刀笔为桥:跨国共鸣的精神纽带
  1938年6月13日,李桦的木刻《不卖日本货,不替日本卸货》登上《新华日报》,记录了伦敦码头工人拒绝为日货装船的场景。这幅根据路透社电讯创作的作品,真实反映了国际工人阶级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巧妙的视觉叙事,既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转化为国内抗战的动力,又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抗战的全球意义——支持中国抗战,就是保卫世界和平。
协同抗敌:反法西斯同盟的生动注脚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铸夫用过的木刻刀泛着幽光,刀刃的每道刻痕都记录着特殊使命。
  1939年8月18日,铸夫创作的《苏联的空中英雄》在《新华日报》刊发。画面中苏联援华航空队战机出动协同作战。
  报纸同时刊发《中苏并肩作战》社论,既致敬来华助战的国际友军,更传递“反法西斯力量联合必胜”的信念。
  这幅作品通过苏联驻华使馆传回莫斯科,《真理报》转载时盛赞:“中俄战士并肩作战,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典范”。此时苏联援华航空队已在华作战一年多,击落日机百余架。
  这些木刻漫画从来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从胡考笔下紧握的拳头凝聚的团结力量,到张乐平刻刀下揭露暴行的正义呐喊;从李桦作品里跨国工人的默契呼应,到铸夫画面中中苏战士的并肩战斗身影,它们以最朴素的方式,让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洪流中激荡的支流。
  80余年过去了,这些作品依然在呐喊:反法西斯的胜利,从来不是某一国的独奏,而是人类良知与勇气的合鸣。它们留下的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昭示着永恒的真理——当正义的力量跨越国界、心手相牵,便没有不可战胜的黑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