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曹 帅 王子杰
受阅队员杨玉柱被称为“铁甲神医”。入伍26年,他始终坚守在装备维修一线。 今年是杨玉柱第4次保障受阅,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为了解不同装备性能,他白天向工厂师傅请教维修技巧,晚上拿起教材一页一页学习,整天“泡”在车内研究油路管线。连续奋战,换来的是一本本学习笔记和固化形成的维修保障能力。 “战车在进化,装备保障人员的战场也在拓展。”杨玉柱对记者说。 杨玉柱向记者讲述了他军旅生涯中首次被颠覆认知的经历。2009年,保障新型两栖步战车受阅时,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故障代码,这个曾经闭眼都能拆装变速箱的“铁甲神医”,在驾驶舱里急得满头大汗。 “信息化装备把故障藏进芯片里了。”之后,杨玉柱啃下厚厚一摞说明书,在烈日下的训练场摸索电子系统的“脾气”。“以前修车带扳手,现在得带电脑。”杨玉柱感叹道。 真正的技术革新是在2015年。某新型两栖突击车列装部队,全车100多个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密布。杨玉柱把行军床搬进车库,对着陌生的操作系统反复研究。 2019年,阅兵场上两栖突击车方阵如潮水般涌过,杨玉柱在车厢内紧盯着数据屏上跳动的参数流。“铁甲战车的进化,早已从齿轮咬合升级为数据奔流。”杨玉柱说。 杨玉柱革新技术手段,带领团队精细检修维护,故障排除成功率100%。对装备性能的苛求、对新技术的钻研和对维修工作的执着,让受阅方队每名官兵都充满安全感。 为了让所有修理工都快速掌握装备性能,杨玉柱牵头编写保障手册,实践总结15项维护保养措施,为受阅方队装备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他带领的维修班已经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掌握战车状态,但杨玉柱仍然坚持每周带领徒弟钻车底:“传感器会骗人,但金属疲劳的裂纹不会。”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是连接机械灵魂与数字脉搏的终极接口。 多型铁甲战车在杨玉柱双手中完成迭代,他26载军旅生涯,也与这奔腾的铁骑一同跨越地理极限——从平原驰骋到全域亮剑,从固守疆土到挺进深蓝,装备的“腿脚”延伸到哪里,保障人员的战场就铺到哪里。 杨玉柱双手托举的不只是钢铁战车,更是中国军人对打赢能力的永恒求索。这个用半生丈量战车进化之路的老兵,将自己的生命拧紧在强军兴军的螺栓上。

|
|
杨玉柱:拧紧强军兴军螺栓
|
|
|
|
( 2025-08-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曹 帅 王子杰
受阅队员杨玉柱被称为“铁甲神医”。入伍26年,他始终坚守在装备维修一线。 今年是杨玉柱第4次保障受阅,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为了解不同装备性能,他白天向工厂师傅请教维修技巧,晚上拿起教材一页一页学习,整天“泡”在车内研究油路管线。连续奋战,换来的是一本本学习笔记和固化形成的维修保障能力。 “战车在进化,装备保障人员的战场也在拓展。”杨玉柱对记者说。 杨玉柱向记者讲述了他军旅生涯中首次被颠覆认知的经历。2009年,保障新型两栖步战车受阅时,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故障代码,这个曾经闭眼都能拆装变速箱的“铁甲神医”,在驾驶舱里急得满头大汗。 “信息化装备把故障藏进芯片里了。”之后,杨玉柱啃下厚厚一摞说明书,在烈日下的训练场摸索电子系统的“脾气”。“以前修车带扳手,现在得带电脑。”杨玉柱感叹道。 真正的技术革新是在2015年。某新型两栖突击车列装部队,全车100多个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密布。杨玉柱把行军床搬进车库,对着陌生的操作系统反复研究。 2019年,阅兵场上两栖突击车方阵如潮水般涌过,杨玉柱在车厢内紧盯着数据屏上跳动的参数流。“铁甲战车的进化,早已从齿轮咬合升级为数据奔流。”杨玉柱说。 杨玉柱革新技术手段,带领团队精细检修维护,故障排除成功率100%。对装备性能的苛求、对新技术的钻研和对维修工作的执着,让受阅方队每名官兵都充满安全感。 为了让所有修理工都快速掌握装备性能,杨玉柱牵头编写保障手册,实践总结15项维护保养措施,为受阅方队装备保障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他带领的维修班已经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掌握战车状态,但杨玉柱仍然坚持每周带领徒弟钻车底:“传感器会骗人,但金属疲劳的裂纹不会。”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是连接机械灵魂与数字脉搏的终极接口。 多型铁甲战车在杨玉柱双手中完成迭代,他26载军旅生涯,也与这奔腾的铁骑一同跨越地理极限——从平原驰骋到全域亮剑,从固守疆土到挺进深蓝,装备的“腿脚”延伸到哪里,保障人员的战场就铺到哪里。 杨玉柱双手托举的不只是钢铁战车,更是中国军人对打赢能力的永恒求索。这个用半生丈量战车进化之路的老兵,将自己的生命拧紧在强军兴军的螺栓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