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青少年与法
8 5/8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380次心理疏导点亮希望之灯
· 海南乐东法院创新“獬豸护苗”党建品牌
· 深圳深汕法院守护未成年人“向阳花开”
· “法官姐姐,今天我数学考了100分”

“法官姐姐,今天我数学考了100分”

( 2025-08-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徐柳琳
  
  “法官姐姐,今天我数学考了100分。”看到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的法治副校长王亚慧走进教室,孩子们纷纷围上来,分享最近的成长与进步。
  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永康法院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院用司法温情抚平家庭教育中的“情感褶皱”,让法治温度真正浸润成长的每一寸土壤。
  “我不想住爸爸家了,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这是12岁的小张在日记本里写下的心声。
  李某与张某离婚后,小张随父亲张某重组家庭生活。继母周某常因琐事对小张恶语相向,而张某却选择沉默放任。去年,小张颤抖着拨通母亲李某的电话,得知女儿处境的李某第一时间向永康法院起诉要求变更抚养权。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徐露苗多次深入村居、学校,详细了解小张的学习、生活状态,并结合小张意愿以及对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抚养条件、品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最终判决小张由母亲李某抚养。
  案件的结束不是守护的终点。考虑到小张因长期遭受语言暴力留下的心理创伤,徐露苗主动对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其慢慢走出心理阴霾,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轨道。
  为了让更多“小张”走出阴影,永康法院联合卫健局、团委、妇联等部门,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设立“心灵驿站”,邀请10余名具备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心灵守护者”入驻,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一站式”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服务。
  “以前只觉得养孩子是吃饱穿暖,现在才明白,陪伴和引导才是更重要的责任。”在永康法院回访中,马某感慨道。
  故事要从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说起。吴某长期在外务工,妻子马某忙于生意,两人对儿子小马的关心仅限于“钱够不够用”。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法官陈飞峰多次与小马深度对话,敏锐察觉到其情绪低落、社交能力退化,这些异常表现背后,映射出的是父母情感陪伴与责任履行的双重监护缺失。
  针对这一情况,永康法院联合妇联向吴某、马某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明确“每周至少2次视频通话”“每月至少1次亲子活动”等可量化的陪伴要求。此后,陈飞峰和小马班主任组成“成长观察团”,动态跟踪家庭教育改善情况,社区“格姐”定期组织母子参与手工活动,通过生活化的情感联结逐步修复亲子关系。
  为推动司法裁判从“一纸文书”转换为“持续温暖”,永康法院联合妇联、民政局、教育局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通过案后回访、动态帮扶、长期跟踪,筑牢未成年人成长保护网。2023年以来,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人身安全保护令》等17份,以电话、上门等形式回访20余次。
  “法官姐姐,爸爸妈妈已经很久没陪我吃饭了……”今年年初,王亚慧在王慈溪小学的“春风心语”信箱里,读到一封藏着孤独与期待的来信。
  这封信触动了王亚慧的心。王慈溪小学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95%以上的“流动儿童”学校,这里的学生父母大多早出晚归,在为生活奔波忙碌中,与孩子的成长“错位”。而这样的“陪伴缺失”,正是许多外来务工家庭共同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司法力量的推动下,王慈溪小学“亲子陪餐日”落地,每月固定一天,父母放下工作走进校园,与孩子共餐、聊天,让“陪伴”从抽象的倡议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温暖场景。与此同时,王亚慧同步向家长发放定制的《亲子陪伴指导手册》,结合办案中发现的监护缺位、沟通障碍等典型问题,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解读宣讲,督促“甩手家长”扛起监护责任。
  王亚慧等12名法治副校长将普法阵地从教室延伸至更鲜活的场景,法治游园会的热闹操场、公众开放日的法院大楼、模拟法庭的审判席前……孩子们在互动游戏中识破诈骗套路,在典型案例里读懂法律边界,在情景模拟中掌握维权方法,“法”的种子正以更生动的方式深植于少年的成长土壤。
  “接下来,永康法院将全方位贯彻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以更立体的司法举措筑牢未成年人权益‘守护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安心成长、勇敢逐梦。”永康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朱赟清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