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常煜 夏日的库布齐沙漠边缘,热浪裹挟着沙粒掠过植被覆盖的沙丘,黄绿交织的生态屏障在风中起伏,向天际无限延展。一架KA-32警用直升机轰鸣着掠过黄河岸线,机上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将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屏。 “过去靠民警步踏728公里河道,得花上半个多月,如今‘卫星遥感+空中巡视+地面警长’的立体防控模式,让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都无所遁形。”近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相关负责人在直升机上向《法治日报》记者展示着密密麻麻的巡河轨迹,屏幕上闪烁的光点标记着每一处重点监测区域。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曹凯宏介绍说,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警务变革守护生态与安全。构建生态警务新体系,借科技监测与多部门联动筑牢绿色防线;布电子卡口,护校园、强安防,以主动防控与科技力量,提升群众安全感。 协同执法打击违法犯罪 “鄂尔多斯52%的土地曾被沙地覆盖,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如今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升至27%,植被覆盖率更是达到75%以上,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必须守住!”曹凯宏谈及生态保护时,言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这座城市创新构建起生态警务新体系,用法治力量为生态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在夯实根基方面,鄂尔多斯根据“南林、北沙、东矿、西草”的生态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了77个河湖、矿业、林草生态警务室。同时,设立665名河湖警长、矿业警长、林草警长,让主动生态警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实现基层民警由“等待望”的被动状态到“主动做”的良好局面,激活打防管控体系神经末梢。 科技布防为生态保护插上了“智慧翅膀”。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运用卫星遥感、空中巡视和地面巡逻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全天候无死角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目前已接入黄河干流和十大孔兑沿线3000多路视频,破获全区首例黄河干流非法捕捞水产品案。KA-32型直升机作为空中巡视主力机型,年巡航超200小时,成为守护黄河生态的“空中卫士”。 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鄂尔多斯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以总河湖长令发布“河湖长+检察长+警长+自然资源局长+生态环境局长”五长联动长效机制,八部门联合出台《办理环境案件三十条措施》,实现打击违法犯罪多环节无缝衔接,破解部门协同、执法效能难题。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破获生态案件240余起,除毁林毁草专项案件数量有所上升外,其余案件均平稳下降,其中固体废物污染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从单打独斗到行刑无缝衔接,法治合力让生态违法成本陡增,震慑潜在违法者。”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副局长魏振选告诉记者,生态警务体系让鄂尔多斯生态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快车道。 主动警务筑牢安全防线 鄂尔多斯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224万,外来人口占42%,毗邻晋陕宁三省,农区、牧区、城区、矿区四区并存,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公安机关经多年实践认识到,推深做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才能“四两拨千斤”,提升防控精准性和有效性,即“宁受防范累,不受破案苦”。 东胜区街面警务站,巡特警吴占义轻点终端屏幕,可疑车辆可疑人员信息即刻弹出。“我们在环市、环旗区、环核心区布设2798个电子卡口,构建风险隐患识别预警区,对人车物等治安要素及时感、精准防、智慧管、有效控,重点地段警情可在1分钟内完成指令派单。”吴占义说。 持续深化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三见警”行动,突出显性用警,是鄂尔多斯治安防控亮点。在人流密集、治安复杂部位设24个街面警务站,如24座堡垒让群众感受安全。同时按四区特点设9支巡防队,精准投放警力,如今群众接处警满意率达98%。 针对校园安全,鄂尔多斯公安机关下足功夫。554个校园警务室实体化运行,一键报警、专职保安等四项指标达100%,为孩子们撑起“安全伞”。针对上下学高峰拥堵开展联合治理,增天桥、划车位、研发接送App,通行效率提高8%,方便家长孩子出行。 小区安全防范上,鄂尔多斯公安大力推进智能安防建设,覆盖率达80%。智能门禁、监控系统提升安全等级,今年以来入室盗窃同比下降11%,多小区“零发案”。外来人口占比42%的“暖城”,以扎实防控让居民感受稳稳幸福。 科技赋能激活警务动能 走进鄂尔多斯市公安局“数战工场”比武竞赛现场,20名民警正在围绕盗采矿产线索建模分析,3小时后研判成果传至一线抓捕组,为破案提供支撑。“科技赋能要解决民警从‘不会用、不爱用’到‘能用、好用、管用、爱用’,最终‘离不了’的转变。”曹凯宏说。 鄂尔多斯公安机关聚焦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四新”要求,以“暖城数智警务”项目推进智慧巡防、智能调度等八大平台建设,开发774个大数据实战模型和75个技战法。这些成果改变民警工作方式,提升战斗力。如通过数智警务终端,处警民警实时获取数据,做到未处先知,实现“一警牵动全局、全局支撑一警”。 赋能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自主研发的“两客一危一货”车辆管理系统,实时感知疲劳驾驶、异常滞留等违法行为,线上研判与线下处置同步,今年事故起数下降35%,成效显著。 注重科技信息化人才培养,“数战工场”实现比武、实战、培训一体推进。以真实案件和中心任务为蓝本,2023年以来,组织9期670多名民警会战,培养技术能手、标兵100多名。这些人才共破获案件223起,抓嫌疑人357人、在逃人员69名,挽损4000余万元。 当第111名“信息化尖兵”从“数战工场”结业,“暖城”警队正以“全局支撑一警”的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书写社会治理现代化答卷。

|
|
法治之盾护生态 科技之剑保平安
|
鄂尔多斯推进警务机制改革书写社会治理现代化答卷
|
|
|
( 2025-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常煜 夏日的库布齐沙漠边缘,热浪裹挟着沙粒掠过植被覆盖的沙丘,黄绿交织的生态屏障在风中起伏,向天际无限延展。一架KA-32警用直升机轰鸣着掠过黄河岸线,机上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将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屏。 “过去靠民警步踏728公里河道,得花上半个多月,如今‘卫星遥感+空中巡视+地面警长’的立体防控模式,让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都无所遁形。”近日,鄂尔多斯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相关负责人在直升机上向《法治日报》记者展示着密密麻麻的巡河轨迹,屏幕上闪烁的光点标记着每一处重点监测区域。 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曹凯宏介绍说,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以警务变革守护生态与安全。构建生态警务新体系,借科技监测与多部门联动筑牢绿色防线;布电子卡口,护校园、强安防,以主动防控与科技力量,提升群众安全感。 协同执法打击违法犯罪 “鄂尔多斯52%的土地曾被沙地覆盖,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如今森林覆盖率从不足10%升至27%,植被覆盖率更是达到75%以上,这来之不易的绿色必须守住!”曹凯宏谈及生态保护时,言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主阵地,这座城市创新构建起生态警务新体系,用法治力量为生态安全筑起坚固防线。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在夯实根基方面,鄂尔多斯根据“南林、北沙、东矿、西草”的生态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了77个河湖、矿业、林草生态警务室。同时,设立665名河湖警长、矿业警长、林草警长,让主动生态警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实现基层民警由“等待望”的被动状态到“主动做”的良好局面,激活打防管控体系神经末梢。 科技布防为生态保护插上了“智慧翅膀”。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运用卫星遥感、空中巡视和地面巡逻等方式,开展常态化全天候无死角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目前已接入黄河干流和十大孔兑沿线3000多路视频,破获全区首例黄河干流非法捕捞水产品案。KA-32型直升机作为空中巡视主力机型,年巡航超200小时,成为守护黄河生态的“空中卫士”。 黄河治理是系统工程,鄂尔多斯推动多部门协同联动,以总河湖长令发布“河湖长+检察长+警长+自然资源局长+生态环境局长”五长联动长效机制,八部门联合出台《办理环境案件三十条措施》,实现打击违法犯罪多环节无缝衔接,破解部门协同、执法效能难题。 今年以来,鄂尔多斯破获生态案件240余起,除毁林毁草专项案件数量有所上升外,其余案件均平稳下降,其中固体废物污染案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从单打独斗到行刑无缝衔接,法治合力让生态违法成本陡增,震慑潜在违法者。”鄂尔多斯市公安局副局长魏振选告诉记者,生态警务体系让鄂尔多斯生态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快车道。 主动警务筑牢安全防线 鄂尔多斯面积8.7万平方公里,人口224万,外来人口占42%,毗邻晋陕宁三省,农区、牧区、城区、矿区四区并存,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大。公安机关经多年实践认识到,推深做实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才能“四两拨千斤”,提升防控精准性和有效性,即“宁受防范累,不受破案苦”。 东胜区街面警务站,巡特警吴占义轻点终端屏幕,可疑车辆可疑人员信息即刻弹出。“我们在环市、环旗区、环核心区布设2798个电子卡口,构建风险隐患识别预警区,对人车物等治安要素及时感、精准防、智慧管、有效控,重点地段警情可在1分钟内完成指令派单。”吴占义说。 持续深化见警察、见警灯、见警车“三见警”行动,突出显性用警,是鄂尔多斯治安防控亮点。在人流密集、治安复杂部位设24个街面警务站,如24座堡垒让群众感受安全。同时按四区特点设9支巡防队,精准投放警力,如今群众接处警满意率达98%。 针对校园安全,鄂尔多斯公安机关下足功夫。554个校园警务室实体化运行,一键报警、专职保安等四项指标达100%,为孩子们撑起“安全伞”。针对上下学高峰拥堵开展联合治理,增天桥、划车位、研发接送App,通行效率提高8%,方便家长孩子出行。 小区安全防范上,鄂尔多斯公安大力推进智能安防建设,覆盖率达80%。智能门禁、监控系统提升安全等级,今年以来入室盗窃同比下降11%,多小区“零发案”。外来人口占比42%的“暖城”,以扎实防控让居民感受稳稳幸福。 科技赋能激活警务动能 走进鄂尔多斯市公安局“数战工场”比武竞赛现场,20名民警正在围绕盗采矿产线索建模分析,3小时后研判成果传至一线抓捕组,为破案提供支撑。“科技赋能要解决民警从‘不会用、不爱用’到‘能用、好用、管用、爱用’,最终‘离不了’的转变。”曹凯宏说。 鄂尔多斯公安机关聚焦公安部、自治区公安厅“四新”要求,以“暖城数智警务”项目推进智慧巡防、智能调度等八大平台建设,开发774个大数据实战模型和75个技战法。这些成果改变民警工作方式,提升战斗力。如通过数智警务终端,处警民警实时获取数据,做到未处先知,实现“一警牵动全局、全局支撑一警”。 赋能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自主研发的“两客一危一货”车辆管理系统,实时感知疲劳驾驶、异常滞留等违法行为,线上研判与线下处置同步,今年事故起数下降35%,成效显著。 注重科技信息化人才培养,“数战工场”实现比武、实战、培训一体推进。以真实案件和中心任务为蓝本,2023年以来,组织9期670多名民警会战,培养技术能手、标兵100多名。这些人才共破获案件223起,抓嫌疑人357人、在逃人员69名,挽损4000余万元。 当第111名“信息化尖兵”从“数战工场”结业,“暖城”警队正以“全局支撑一警”的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书写社会治理现代化答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