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王莹
120急救电话是生命线上的“紧急开关”,拨通就意味着生的希望。可对于听力、语言障碍人士而言,电话拨通后,“无声呼救”很难被听见。 盲人医疗按摩行业为视力障碍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管理不规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盲人按摩师的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如何让无声呼救被“听”见,让就业权益被“看”见?近年来,福建省检察机关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运用公益诉讼推进残疾人群体生活无障碍、权利有保障,有效弥补了传统维权方式在系统性、源头性问题解决上的不足,切实做到“有爱无碍”。 促进无障碍设施改造 2024年9月,福建省人民检察院与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调研时发现,全省持证残疾人有91.6万人,其中听力、语言障碍群体有16.6万人。与此同时,全省有71家120医疗急救中心,仅8家的急救系统具备文字呼救功能,其余63家的急救系统仅能接收电话呼救。 针对听力、语言障碍人士无法通过120急救系统进行语音呼救的问题,省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并与主管部门磋商,建议其依法履行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业监督管理以及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职责,建立全省统一的具备文字信息报送、文字呼叫、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的120医疗急救无障碍呼叫系统。 今年2月21日,省检察院联合省卫健委、省残联在省急救中心举行“沟通无障碍 急救零距离”全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无障碍呼救功能启动仪式,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无障碍呼救功能全覆盖,16.6万名听力、语言障碍人士的“无声呼救”从此都能被听见。 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许志鹏表示,针对无障碍设施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无障碍设施被改变用途、非法占用、损坏,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未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改造无障碍设施等问题,福建检察机关以检察公益诉讼监督促进无障碍设施等改造提升,为残疾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据了解,自2020年最高检在全国部署探索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以来,福建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案件578件,推动整改无障碍设施8200余处。 打通残疾人就业堵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晋江市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假借盲人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违规开展诊疗活动等情况,侵犯了从业盲人的正当权益,影响盲人医疗按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此,晋江市人民检察院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规范盲人医疗按摩行业,维护从业盲人合法权益。同时,联合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召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盲人代表召开圆桌会议,共同研究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规范化建设方案。 会后,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市残联、人社部门为盲人按摩师培训共60人次,新颁盲人按摩师证件19人次,签订或补签劳动合同31份;市场监管、民政部门为20家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卫生健康、消防部门监督15家营业场所改造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晋江市检察院还结合监督办案情况,主动向市人大提出完善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地方立法的建议,促进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规范化、品牌化、法治化发展。 聚焦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福建省检察机关不断拓展延伸公益诉讼范围,针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开展监督,着力打通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堵点。 自2021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56件,制发检察建议40件。 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我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维护残疾人权益,需要‘残联+检察’的合力。”福建省残联副理事长廖艺萍介绍说。 据了解,福建省检察院与省残联共同建立了线索双向移送、信息共享等常态化协作机制,由残联发挥“神经末梢”优势,深入基层收集残疾人权益受损线索并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则快速响应,依法启动监督程序,形成“前端发现—中端移送—后端监督”链条。 “全省各级残联每年都会组织残疾人代表,对属地行政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等残疾人高频出入的公共场所,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廖艺萍举例说,“体验结束后,我们都会将发现的问题作为线索移送检察机关,合力推进整改。” 为了凝聚残疾人权益保护合力,2024年9月11日,福建省检察机关联合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残联共同发布《关于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通报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经验,增进社会各界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激发更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检察机关的协作,以法治之力,消弭障碍,守护尊严,让更多残疾人在法治阳光下共享美好生活。”廖艺萍说。

|
|
无声呼救被听见 就业权益被看见
|
福建检察发挥公益诉讼职能保障残疾人权益
|
|
|
( 2025-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本报记者 王莹
120急救电话是生命线上的“紧急开关”,拨通就意味着生的希望。可对于听力、语言障碍人士而言,电话拨通后,“无声呼救”很难被听见。 盲人医疗按摩行业为视力障碍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管理不规范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盲人按摩师的劳动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如何让无声呼救被“听”见,让就业权益被“看”见?近年来,福建省检察机关聚焦残疾人急难愁盼,运用公益诉讼推进残疾人群体生活无障碍、权利有保障,有效弥补了传统维权方式在系统性、源头性问题解决上的不足,切实做到“有爱无碍”。 促进无障碍设施改造 2024年9月,福建省人民检察院与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调研时发现,全省持证残疾人有91.6万人,其中听力、语言障碍群体有16.6万人。与此同时,全省有71家120医疗急救中心,仅8家的急救系统具备文字呼救功能,其余63家的急救系统仅能接收电话呼救。 针对听力、语言障碍人士无法通过120急救系统进行语音呼救的问题,省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程序,并与主管部门磋商,建议其依法履行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业监督管理以及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职责,建立全省统一的具备文字信息报送、文字呼叫、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的120医疗急救无障碍呼叫系统。 今年2月21日,省检察院联合省卫健委、省残联在省急救中心举行“沟通无障碍 急救零距离”全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无障碍呼救功能启动仪式,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无障碍呼救功能全覆盖,16.6万名听力、语言障碍人士的“无声呼救”从此都能被听见。 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许志鹏表示,针对无障碍设施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无障碍设施被改变用途、非法占用、损坏,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未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建设改造无障碍设施等问题,福建检察机关以检察公益诉讼监督促进无障碍设施等改造提升,为残疾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据了解,自2020年最高检在全国部署探索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以来,福建检察机关共办理相关案件578件,推动整改无障碍设施8200余处。 打通残疾人就业堵点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晋江市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蓬勃发展,但也存在假借盲人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违规开展诊疗活动等情况,侵犯了从业盲人的正当权益,影响盲人医疗按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此,晋江市人民检察院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规范盲人医疗按摩行业,维护从业盲人合法权益。同时,联合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召集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及盲人代表召开圆桌会议,共同研究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规范化建设方案。 会后,相关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市残联、人社部门为盲人按摩师培训共60人次,新颁盲人按摩师证件19人次,签订或补签劳动合同31份;市场监管、民政部门为20家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机构进行登记注册;卫生健康、消防部门监督15家营业场所改造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晋江市检察院还结合监督办案情况,主动向市人大提出完善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地方立法的建议,促进盲人医疗按摩行业规范化、品牌化、法治化发展。 聚焦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关爱服务体系,福建省检察机关不断拓展延伸公益诉讼范围,针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开展监督,着力打通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堵点。 自2021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立案办理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56件,制发检察建议40件。 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我们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维护残疾人权益,需要‘残联+检察’的合力。”福建省残联副理事长廖艺萍介绍说。 据了解,福建省检察院与省残联共同建立了线索双向移送、信息共享等常态化协作机制,由残联发挥“神经末梢”优势,深入基层收集残疾人权益受损线索并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则快速响应,依法启动监督程序,形成“前端发现—中端移送—后端监督”链条。 “全省各级残联每年都会组织残疾人代表,对属地行政服务中心、医疗机构等残疾人高频出入的公共场所,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廖艺萍举例说,“体验结束后,我们都会将发现的问题作为线索移送检察机关,合力推进整改。” 为了凝聚残疾人权益保护合力,2024年9月11日,福建省检察机关联合省住建厅、省民政厅、省残联共同发布《关于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通报全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情况,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经验,增进社会各界对制度的理解和认同,激发更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检察机关的协作,以法治之力,消弭障碍,守护尊严,让更多残疾人在法治阳光下共享美好生活。”廖艺萍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