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4
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七)
要闻
要闻
政法
法治经纬
人大视窗
人大视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七)
综合
地方新闻
地方新闻
地方新闻
综合
公告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亮剑老江桥头
·
抗战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 魏长领 冯展畅
中华民族为了抗击外敌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壮丽篇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时代,抗战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爱国情怀凝聚全民共识,以民族气节筑牢精神支柱,以英雄气概激发斗争意志,以必胜信念坚定长远目标。牢记和弘扬抗战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道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怀,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的情怀,其核心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表现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为保卫祖国安全宁愿英勇献身的精神。在新时代,热爱祖国的基本要求至少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昌盛而尽心尽力;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当今社会,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家发展需要每个公民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关心祖国发展和繁荣,主动参与环保、公益、社区和国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热爱祖国和热爱民族是紧密相连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是相互统一的。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维护国家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是尚中贵和、包容宽厚、团结友爱的民族,同时也是为了民族大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前,中华民族要保持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当前,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独立自主发展,坚决捍卫主权、领土完整,保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几千年来,面对强敌入侵、内忧外患,中华民族表现出英勇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是一种舍己为国、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体现为面对强敌时的勇气与韧性,表现为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而顽强奋斗的斗争精神。当今,中国人民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斗争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以斗争战胜艰难险阻。对危害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事实判断、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理想目标等方面所持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移的确信与信任。坚定的信念是人们为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团结的内聚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对战胜日本侵略者抱有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激励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亮剑”。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必胜信念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为达到目标的满腔热情和顽强意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既反对“亡国论”也反对“速胜论”,而提出了“持久战”的英明论断,坚定必胜信念和科学的战略策略。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经过了毛泽东所预言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必胜信念是长期奋斗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各种风险、困难、挑战、阻力和压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在长期目标上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抗战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 2025-08-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七)
□ 魏长领 冯展畅
中华民族为了抗击外敌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壮丽篇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新时代,抗战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以爱国情怀凝聚全民共识,以民族气节筑牢精神支柱,以英雄气概激发斗争意志,以必胜信念坚定长远目标。牢记和弘扬抗战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英勇奋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奋斗献身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被充分激发出来,举国上下用血肉筑起一道抵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怀,是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关心祖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的情怀,其核心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表现为对祖国深厚的情感和为保卫祖国安全宁愿英勇献身的精神。在新时代,热爱祖国的基本要求至少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繁荣昌盛而尽心尽力;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当今社会,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家发展需要每个公民在各自岗位上贡献力量。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关心祖国发展和繁荣,主动参与环保、公益、社区和国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热爱祖国和热爱民族是紧密相连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是相互统一的。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维护国家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是尚中贵和、包容宽厚、团结友爱的民族,同时也是为了民族大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勇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表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前,中华民族要保持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当前,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和独立自主发展,坚决捍卫主权、领土完整,保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几千年来,面对强敌入侵、内忧外患,中华民族表现出英勇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是一种舍己为国、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体现为面对强敌时的勇气与韧性,表现为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而顽强奋斗的斗争精神。当今,中国人民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斗争应对各种复杂挑战,以斗争战胜艰难险阻。对危害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信念是人们对某种事实判断、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理想目标等方面所持有的强烈的、坚定不移的确信与信任。坚定的信念是人们为实现理想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也是民族团结的内聚力。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对战胜日本侵略者抱有必胜信念,这种必胜信念是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心和顽强信念,激励中华民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敢于“亮剑”。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必胜信念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人们为达到目标的满腔热情和顽强意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既反对“亡国论”也反对“速胜论”,而提出了“持久战”的英明论断,坚定必胜信念和科学的战略策略。中国人民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全国军民始终保持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经过了毛泽东所预言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三个阶段,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必胜信念是长期奋斗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各种风险、困难、挑战、阻力和压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坚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四个自信”,在长期目标上凝聚共识、凝聚力量,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