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民族精神
· 珍爱和平 筑牢信仰根基
· 景区走来一群“红马甲”
· 听老兵讲战斗故事
· 苦练精飞蓝天本领
· 福建军地检察协作
提升法律服务质效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民族精神
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参观侧记

( 2025-08-0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杨英建

  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被誉为“平北红色第一村”,这里是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近日,海淀区远大军休所党总支组织党员干部走进沙塘沟村追寻红色记忆,开展“铭记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肃立于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前,那尊《号角》塑像冲锋的激越仿佛仍在耳畔。
  从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前响彻山谷的铿锵誓言,到展厅内穿越烽烟的肃穆凝思,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召唤在追寻中交织共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激昂的歌声与庄严的誓词,不仅是对先辈的深情告慰,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党性锤炼。在这片浸透忠烈的热土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昭示着初心和忠诚。
  抗战时期,沙塘沟村及周边地区父老乡亲挺身而出,展现出无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八路军痛歼敌寇的战斗事迹,正是他们对党赤胆忠心的深刻写照。
  今天的国泰民安,是无数英雄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铺就的基石。重温誓词,正是对这份牺牲的崇高致敬,更是军休干部践行“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铮铮誓言的生动体现。
  步入纪念馆,展柜中的饭盒、锈迹斑斑的子弹、褪色的粗布军装……每一件物品,都是历史无声却有力地诉说。
  展览循烽火岁月的轨迹,清晰勾勒出平北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从点燃平北首个农村党支部的革命火种,到浴血抗敌、支援全国的壮阔画卷。
  “七七事变”后,日寇铁蹄践踏,平北沦陷。1938年1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平北,在沙塘沟村秘密成立党支部,首批6名党员以生命为誓,在黑暗中点燃希望。
  1940年5月28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团长白乙化率部抵达沙塘沟。敌寇闻风,次日即调集3000余兵力疯狂扑来。危难之际,沙塘沟及周边乡亲以血肉筑长城,白乙化率部奋勇杀敌,毙伤敌伪营长苏庆生以下200余人,有力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沙塘沟战斗”彪炳史册,其壮举正是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钢铁铭文。
  据纪念馆资料记载,在昌延抗日根据地开辟初期,仅有二十几户人家、不足百人的沙塘沟村,有13人参加游击队或八路军。其中9人献出宝贵生命,1人伤残。这些平凡的英雄,用鲜血和生命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正是血与火的熔炉,淬炼出伟大抗战精神。
  军休干部、世纪城党支部书记李克诚动情地说:“将这段浴血征程讲述给后来者,让精神火炬永不熄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将持续当好红色基因的播种者与传递者,通过理论宣讲、主题党课、志愿服务等方式,把平北军民气壮山河的故事化作鼓舞人心的时代强音,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深植厚培。
  立足新时代,沙塘沟村正以红色“引擎”驱动山乡巨变,谱写从“抗战精神堡垒”向“红色和美家园”蝶变的时代华章。昔日烽烟蔽日、生存维艰,今朝阡陌安宁、产业兴旺。蜿蜒的“四好公路”,串联红色记忆与幸福图景。
  沙塘沟的沧桑巨变,正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苦难辉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此次沙塘沟之行,是一次对峥嵘历史的精神追寻,更是一次直抵灵魂的党性淬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