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13 4/13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22岁女孩被诱导抗衰变“幼态脸”
· 话术下,我也莫名焦虑起来
· 一张“小卡片”是如何温暖旅途的
· 何以“走心”赢“暖心”?
· 未登记未共同生活,女方需退还彩礼

话术下,我也莫名焦虑起来

( 2025-08-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 本报记者     赵丽

  走进第五家医美机构时,我已经能预见到接下来可能的流程:特殊灯光下的皮肤检测、医生拿着工具在脸上比画、一连串专业术语的“诊断建议”。
  作为记者,我努力保持理性与冷静,不断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荒谬的:暖黄光下,任何正常的面部起伏都可能被放大成“缺陷”;高倍镜头前,毛孔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但在咨询师的话术攻势下,我还是莫名其妙地焦虑起来。结束采访坐在回家的车上,我盯着车窗反射的影子,不自觉地用手指提升太阳穴部位,模拟美容师说的“填充效果”。脑海里回荡着销售的话:“人每一天都在衰老,明天又比今天老。”甚至向朋友发信息询问自己整体状态是否真的“疲惫”……
  这种心态的转变,前后不过几个小时。
  直到某天深夜,我在整理5家机构截然不同的“幼态脸打造方案”时突然惊醒。这些机构给出的“诊断建议”或者“填充建议”,居然没有一条是完全相同的——就算部分思路相似,但用量大相径庭。这种意见的巨大分歧,让我看清了一个事实:所谓的“幼态脸标准”,其实是人为制造的消费陷阱。
  回想起来,那些“诊断”就像是一套精密的话术:先否定你的现状,再给出“完美模板”,最后用“科学分析”让你觉得改造合情合理。他们自圆其说——年轻女孩做是“提升幼态感”,年长女性做是“抗衰”。横竖都能找到消费的理由。
  这次采访经历让我亲身体验到,医美焦虑是如何被一步步制造的。它以美学名义,先植入一个虚幻的标准,再让你在对比中自我怀疑,最后用“专业建议”让你心甘情愿掏钱。
  而走出这个陷阱的方法,或许就是回归最朴素的认知:我们的脸,本来就不该由别人定义。毕竟,当“年轻”被明码标价,“自信”被做成注射产品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对自我最基础的接纳与认同。
  破解这个困局,我想,既需要消费者保持清醒,更需要监管部门依法整治、重拳出击。
  要理性认识到自然的面部特征本就是多样化的,拒绝将多元审美窄化为工业标准,警惕医美广告中的完美主义陷阱;要学会识破话术套路,当听到“手术指征”等专业词汇时,要意识到这可能是将正常生理特征病理化的营销手段。
  要强化监管,规范咨询流程,如要求医美机构使用标准化照明环境,禁止通过特殊打光放大面部“缺陷”。对“衰老与年龄无关”“每天都会更老”等制造焦虑的营销话术,应当明令禁止;建立黑名单库,对违法违规的医美机构加大处罚,吊销执照乃至行业禁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