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文化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接过爷爷的“长征”接力棒
· 墨痕里的从警之道
· 一捧莲心
· 静而美
· “永远的付出”换来永恒的幸福
· 一条微信动态
· 致敬警营老兵

墨痕里的从警之道

( 2025-08-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惠晨
  
  父亲的书桌总浸着墨香。那张从淘宝购得的拼装木桌上,旧报纸铺展,狼毫笔在他指端起落,便有行书的气韵、楷书的筋骨在斑驳纸页上生长。床头泛黄的《唐诗宋词》卷角处泛着油光,他摩挲着书页低声吟诵时,鬓角的霜雪与墨色交融,仿佛天地万物皆入不了他的心境。
  父亲对书法的痴狂是刻进骨子里的,案头堆叠的《颜勤礼碑》《兰亭集序》碑帖边角磨得发亮,毛边纸页间渗透着经年累月的墨香。幼时的我总觉得可惜:若这股子钻劲用在考学上,他或许早就是坐办公室的文化人了。可他只是笑着教我握笔,见我扭捏着不肯临帖,便不再强求,只转身继续在自己的笔墨世界里深耕。那时我的字写得歪歪扭扭,直到在警校毕业登记表上签下姓名时,才忽然读懂“少壮不努力”的深意——那些被辜负的晨光,都成了笔尖颤抖的悔意。
  俗话说“字如其人”,可真正懂得这4个字的含义,还是在陪儿子练字临帖的那个黄昏。当毛笔在宣纸上划出第一笔中锋线条时,我忽然明白父亲说的练字需“三正”并非虚言:正心者,需摒除杂念如砚池蓄水,专注若寒江独钓;正姿者,腰杆挺如松,砚台置如钟,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正笔者,深谙“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结构之道,每根线条都循着碑帖的筋骨生长。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在磨心性——笔锋落纸的顿挫,恰似人生抉择的轻重;墨色浓淡的层次,便是心境起伏的映照。
  初入警营时,我曾把父亲“一笔一画写字,一步一踏干事”的叮嘱当作老生常谈,不以为意。面对派出所里通宵达旦的审讯、家长里短的调解,也曾心浮气躁地想“跳级”处理案件。直到某个深夜,在调解室里为解群众纠纷磨破了嘴皮,抬眼望见窗玻璃上自己疲惫的倒影,忽然想起父亲伏在书桌前的身影——他运笔时手腕稳如磐石,正如老民警处理棘手案件时的从容。原来审讯室里熬红的双眼,是撇捺间的刚劲;调解桌上据理力争的言辞,是折笔处的风骨;群众危难时挺起的胸膛,正是父亲所说“正心正行正气”的警魂注脚。
  如今在基层辗转10余载,办公桌抽屉里总备着笔记本。午休前临几行学习笔记,墨香漫过卷宗的油墨味,便觉父亲的教导在纸上渐次显影:对党忠诚是永不变色的正心,如中锋运笔般不偏不倚;廉洁自律是笔锋的骨力,每笔转折都恪守警纪红线;执法公正是结字的章法,横平竖直间容不得半点歪斜。当我教儿子握笔时,看他模仿着我的姿势挺直腰板,忽然懂得这不仅是家风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赓续——就像藏蓝警服上的金线,在岁月里始终保持着笔挺的走向。
  儿子稚嫩的笔迹歪歪扭扭,却学着我的样子念叨“三正”;我笔下的字虽仍欠火候,却在每根线条里注入从警的感悟。墨池里的清水映着警徽的光泽,宣纸上的轨迹延伸向万家灯火,原来父亲用数十年笔墨教我的,从来不是书法技巧,而是用初心作笔、实干为墨,在基层土地上书写“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永恒碑帖。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公安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