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颜 瑾 王 骁
盛夏时节,江城武汉,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讲课声、讨论声、键盘声此起彼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课程团队首席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带着来自不同校区的20多名政治理论教员在此集中备课研讨。 短短一周时间,傅婉娟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教案逐字逐句审、课件逐行逐页过、难点逐个逐项研。团队成员邹小军说:“这次备课收获巨大。” 傅婉娟是一名党的创新理论“播火者”,深耕讲台30余载,她思考最多的只有一件事:把课上好,把学员带好,把创新理论的“薪火”烧旺。 为了让课堂有深度,傅婉娟始终刻苦钻研。她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了让理论阐释更具说服力,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官兵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 傅婉娟说,老师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哲理的逻辑线,帮助学员认识和把握规律,形成科学认知。 为了让讲授更透彻,傅婉娟坚持打磨技巧。她喜欢旁听学院老教授讲课,多方收集名校名家讲课录像,反复观看、学习、借鉴,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教学……傅婉娟不断引导学员引发思想共鸣,进而感知真理魅力。 “学员面对的是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分流归类、去伪提纯。”傅婉娟说。正因此,她的课堂总能得到极高的学员满意率。 为了让案例更鲜活,傅婉娟紧密贴近学员。每学期开课前,她都会开展课前动员、召开教学准备会,经常和学员们聊天,主动了解学员感兴趣的话题,摸清他们的关注点、疑惑点。课程结束后,她还要复盘、针对性改进。 正因为孜孜不倦的付出,傅婉娟成为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授课专家,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作“如何讲好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讲座;主持建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被推荐为国家一流课程。 2010年,傅婉娟参加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评比,易金务、张伟超、熊杏林、曾立、龙方成等经验丰富的政治理论教员,对她展开了“魔鬼式”培训。 从早到晚磨课、准备素材、修改课件,专家们轮流与傅婉娟交流并提问。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教学名师们的知识和经验。 就在北京决赛前一天,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二期系统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的消息传来,正好契合傅婉娟的授课主题。第二天一早,第一个上台的傅婉娟将这一新闻融入讲稿,充满激情地阐述“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那次比赛,她捧回了一等奖。 “那是我在理论研究上彻底转型的关键契机。”傅婉娟回忆说,那几年,她正在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方向展开研究,这是更贴合军校特点同时也是更艰难的一条路,比赛的胜利让她坚信这条路是对的。 从全军政工网“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专题讲座,到全军首届“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从全军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到全军“名师好课进课堂”示范课,傅婉娟传播真理的足迹跨越线上线下、遍布边疆高原。她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官兵,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某系主任董晓辉记得,为了准备一堂课,傅婉娟连续7天帮他打磨每一个概念、每一次讲解。为了让他安心备课,傅婉娟还在他休息时帮着调整课件。这堂课,最终被评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精品示范课。 从中国人民大学直招入伍的杨苹苹因为缺少军事理论方向研究经验,在新教员试讲时总少点兵味和地气。傅婉娟手把手教她完善案例、提炼观点、改变语言风格,指导她报项目、做课题。 在傅婉娟看来,要建强队伍,就要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每次去部队宣讲,她都会召集对方单位的理论骨干,教他们如何备课讲课、如何做思想工作,集中帮带共同进步。 傅婉娟为基层一线留下“不走的理论服务队”,她本人是许多毕业学员心中“不灭的理论灯塔”。 几年前,综合评定第一的李南辛选择去往边疆部队。最近,作为连队指导员,他要为战士们上一堂关于网上意识形态的教育课,便请教傅婉娟。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到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傅婉娟一一梳理、倾囊相授。“在他给战士们上课之前,相当于我先给他上了一课。”傅婉娟笑着说。 “新时代的士兵见识广、学历高,我得加倍努力,像傅老师一样把枯燥的理论讲鲜活,让官兵都信服我。”顺利结束授课后,李南辛向傅婉娟汇报。 在傅婉娟看来,讲好思政课,点亮学员心中的理想之灯,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她说:“我愿意一辈子都这样幸福着。”

|
|
孜孜不倦点亮学员心中理想之灯
|
记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
|
|
|
( 2025-08-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颜 瑾 王 骁
盛夏时节,江城武汉,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讲课声、讨论声、键盘声此起彼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核心课程团队首席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傅婉娟,带着来自不同校区的20多名政治理论教员在此集中备课研讨。 短短一周时间,傅婉娟带领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教案逐字逐句审、课件逐行逐页过、难点逐个逐项研。团队成员邹小军说:“这次备课收获巨大。” 傅婉娟是一名党的创新理论“播火者”,深耕讲台30余载,她思考最多的只有一件事:把课上好,把学员带好,把创新理论的“薪火”烧旺。 为了让课堂有深度,傅婉娟始终刻苦钻研。她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为了让理论阐释更具说服力,她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了解官兵思想动态和现实困惑。 傅婉娟说,老师要做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哲理的逻辑线,帮助学员认识和把握规律,形成科学认知。 为了让讲授更透彻,傅婉娟坚持打磨技巧。她喜欢旁听学院老教授讲课,多方收集名校名家讲课录像,反复观看、学习、借鉴,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互动式、参与式、探究式、现场式教学……傅婉娟不断引导学员引发思想共鸣,进而感知真理魅力。 “学员面对的是网络信息的汪洋大海,老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分流归类、去伪提纯。”傅婉娟说。正因此,她的课堂总能得到极高的学员满意率。 为了让案例更鲜活,傅婉娟紧密贴近学员。每学期开课前,她都会开展课前动员、召开教学准备会,经常和学员们聊天,主动了解学员感兴趣的话题,摸清他们的关注点、疑惑点。课程结束后,她还要复盘、针对性改进。 正因为孜孜不倦的付出,傅婉娟成为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授课专家,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作“如何讲好习近平强军思想”专题讲座;主持建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被推荐为国家一流课程。 2010年,傅婉娟参加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评比,易金务、张伟超、熊杏林、曾立、龙方成等经验丰富的政治理论教员,对她展开了“魔鬼式”培训。 从早到晚磨课、准备素材、修改课件,专家们轮流与傅婉娟交流并提问。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教学名师们的知识和经验。 就在北京决赛前一天,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二期系统夺得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首的消息传来,正好契合傅婉娟的授课主题。第二天一早,第一个上台的傅婉娟将这一新闻融入讲稿,充满激情地阐述“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那次比赛,她捧回了一等奖。 “那是我在理论研究上彻底转型的关键契机。”傅婉娟回忆说,那几年,她正在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方向展开研究,这是更贴合军校特点同时也是更艰难的一条路,比赛的胜利让她坚信这条路是对的。 从全军政工网“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专题讲座,到全军首届“理论服务走基层”活动;从全军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到全军“名师好课进课堂”示范课,傅婉娟传播真理的足迹跨越线上线下、遍布边疆高原。她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官兵,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某系主任董晓辉记得,为了准备一堂课,傅婉娟连续7天帮他打磨每一个概念、每一次讲解。为了让他安心备课,傅婉娟还在他休息时帮着调整课件。这堂课,最终被评为全军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练兵比武精品示范课。 从中国人民大学直招入伍的杨苹苹因为缺少军事理论方向研究经验,在新教员试讲时总少点兵味和地气。傅婉娟手把手教她完善案例、提炼观点、改变语言风格,指导她报项目、做课题。 在傅婉娟看来,要建强队伍,就要把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结合起来。每次去部队宣讲,她都会召集对方单位的理论骨干,教他们如何备课讲课、如何做思想工作,集中帮带共同进步。 傅婉娟为基层一线留下“不走的理论服务队”,她本人是许多毕业学员心中“不灭的理论灯塔”。 几年前,综合评定第一的李南辛选择去往边疆部队。最近,作为连队指导员,他要为战士们上一堂关于网上意识形态的教育课,便请教傅婉娟。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论述到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傅婉娟一一梳理、倾囊相授。“在他给战士们上课之前,相当于我先给他上了一课。”傅婉娟笑着说。 “新时代的士兵见识广、学历高,我得加倍努力,像傅老师一样把枯燥的理论讲鲜活,让官兵都信服我。”顺利结束授课后,李南辛向傅婉娟汇报。 在傅婉娟看来,讲好思政课,点亮学员心中的理想之灯,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她说:“我愿意一辈子都这样幸福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