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书时代之变 铸法治之魂
· 立于时代潮头触摸法治脉动
· 十年耕耘,共植融媒之树
· 以“网”为桥,
在“法报”沃土厚植法治理想
· 与时代同频,与报社共成长
· 在这里,
更好读懂法治中国

十年耕耘,共植融媒之树
融媒体编辑部副主任 宋胜男

( 2025-08-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总有些相遇,如星辰点亮夜空,定格了时光,也温暖了岁月。
  遇见法报,便是如此。
  十年前那个盛夏,初入报社,油墨的暗香在空气中沉淀着肃穆。彼时,对法治尚显懵懂,对新闻却怀抱炽热理想。从新媒体中心的新芽初绽,到如今融媒体编辑部的广阔生长。回望来路,细浪翻涌,皆是深情印记。
在融媒浪潮中,扎下创新的根系
  光阴流转,技术浪潮奔涌而来。传统的编辑室被直播摄像机、VR设备、实时数据流这些“新锐之石”激起千层浪花。2019年全国两会,我们首次推出Vlog报道,我们逐帧雕琢,最终让读者看到了法报报道新颖跃动的一面。
  融媒体编辑部这方工作台,从此成了传统精魂与现代活力对话的窗口。年轻同事指尖飞舞,H5、数据长图、手绘漫画、短视频、酷炫AIGC……法治新闻被赋予青春飞扬的形态,精准触达指尖滑动的年轻一代。2024年,“法小融”——报社首个AI数字人主播诞生,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播报、线上普法、热点评论,都有了“她”的身影。2025年全国两会,“两会动态笔记”系列融合“视频+智绘AI”,以“国风视频+AI动态效果”,在宏大叙事中完成了一场科技与美学的共融。为强化评论时效与锐度,短视频栏目“AI热评”应运而生,借“法小融”之口,对热点涉法事件精炼点评,有效引导舆论。
  如今,《法治日报》“报、刊、网、端、微、屏、影”的全媒体格局已然成型。趣味普法的创新表达,场景释法的全新探索,让严肃的法理变得亲切可感。亲身参与这场媒体融合的大潮,我倍感荣幸,力量满怀。
在一字一句里,浇灌法治的温度
  一位编辑老师的话如种子深植我心:“法治的根,扎在泥土里,扎在人心上。”十年间,我以笔为帆,感受着这份职业的荣光与重量。在“昆山反杀案”“西安奔驰维权案”“唐山打人案”“毒教材案”等舆论漩涡中,我们敢于发声、善于发声,让权威公正的法治之声为汹涌的舆情定分止争。当穿透信息迷雾的评论与普法抵达读者,一句“看到《法治日报》发声,心就定了!”的留言,便是我们肩上神圣使命最动人的回响。
  2020年,疫情为世界按下“暂停键”,我们的笔锋却未曾停歇。70余篇稿件记录着共克时艰的日子。这些浸透汗水、充满力量的文字,是我们奋进的勋章。
  负责融媒体原创工作后,我便投身于一场内容创新的征程。在重大主题报道上,融媒体原创团队坚持守正创新,于不变的新闻内核中,融入时代的新视角和新技术,挖掘不一样的深度与广度。2021年到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打造了“两会关键‘词’”“诗画两会”“两会‘拼’”“AI看两会”“两会动态笔记”等重磅主题报道,实现了重大主题报道从创意到技术的全面升级,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可读性、吸引力。
  在精品栏目上,我们深耕细作,从选题策划到形式呈现,层层打磨、步步精进。“AI热评”“说·法”“追剧普法”“漫点普法”“一周有聊”等原创品牌栏目各具特色。品牌栏目已日渐成熟,不仅成为网友获取法治知识的固定选择,更屡获“中国人大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等殊荣。
  在重要的法治热点上,我们敏锐洞察、果敢发声。原创话题掷地有声,频登热搜。从民法典颁布、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到劳动权利、合同纠纷,我们用一字一句传递法治温度,一点一滴记录法治中国。
  在报社的这些年,我早已习惯将每一个清晨交给选题会的热烈,把每一个深夜留给稿件的打磨。我深知,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连着法治的脉搏。我懂得,《法治日报》这份报纸的分量,不仅在于记录法治进程的宏大叙事,更在于每一篇报道里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对普通人法治故事的温暖传递。
在时光流转中,传承不灭的薪火
  从手写投稿到电子邮件,从铅字印刷到数字洪流,技术迭代,媒介嬗变,《法治日报》的灵魂,始终在于对公平正义的赤诚求索,在于法报人对真相的坚守,在于我们共同守护的“法治中国”梦想。
  聆听过退休老编辑的故事:为关键报道彻夜守候印刷机旁,为一字一句反复斟酌;见证过资深记者如何披星戴月、刨根问底追寻真相。那份对新闻近乎虔诚的执着,已化作报社代代相传的灵魂印记。曾为“海底捞包间摄像头”报道,春节期间跑遍北京二十余家门店;为一个法律知识点,深夜连线多位专家和律师;为写好“枫桥派出所”,不放过采访中的每处细节……每当为核实细节拨出电话,为打磨表达反复推敲,前辈们伏案疾书、秉烛夜战的身影便浮现眼前——提醒我铅字会泛黄,但“铅字千钧重”。这份敬畏,如星辰在记忆夜空闪耀,是法报人年岁里最深的印记。
  身处融媒体编辑部,我常思: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独特?
  以匠心守护真实,以创新讲好故事,以深情连接大地,以协作共创未来。下一个五年、十年,《法治日报》会是怎样?我坚信,它依然是法治中国坚定的观察者、忠实的记录者、有力的推动者。
  此刻,阳光穿过玻璃,在桌面投下温暖光斑,像极了当年编辑老师搪瓷缸里的茶渍,像极了报社走廊老照片中的笑脸,像极了所有被我们定格的温暖瞬间。
  我们看不见时间,却能看到时间的力量——用一颗种子成就一棵树的昂扬,用一群人的无悔托起一个时代的向上。
  值此创刊45周年之际,我想对《法治日报》说:谢谢你,让我在最好的年华,遇见最值得记录的时代;谢谢你,让我懂得“新闻理想”,就是把每个平凡故事,写成法治中国的注脚;谢谢你,让我与“融媒”这颗种子一同破土,向上生长。
  四十五载情缘深种,亲爱的《法治日报》,愿你如长江大河,不舍昼夜,永远奔涌在时代潮头!愿你如参天巨木,根深叶茂,岁岁年年焕发新的生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