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书时代之变 铸法治之魂
· 立于时代潮头触摸法治脉动
· 十年耕耘,共植融媒之树
· 以“网”为桥,
在“法报”沃土厚植法治理想
· 与时代同频,与报社共成长
· 在这里,
更好读懂法治中国

立于时代潮头触摸法治脉动
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张维

( 2025-08-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在中国,没有一个法律人可以说自己与《法治日报》毫无关系。
  我何其有幸,与这份报纸的牵系竟成了生命中不可剥离的永恒。求学时,摆放在法学院图书馆最醒目位置的《法制日报》(2020年8月更名为《法治日报》),既是我课堂之外汲取法律养分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初入“法门”洞悉法治天地的有力工具。那时的我,曾默默憧憬: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也能出现在这张权威纸页上。
  或许是信念的力量自有回响,这份憧憬竟以超乎预期的方式绽放——在校期间,我关于“三鹿奶粉事件”的时评见诸报端;毕业后,更是循着油墨香走进了花家地甲一号,从此成为法报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十六载春秋在案头灯光与采访足迹中悄然流转。当年初入职场的青涩早已褪去,深夜伏案的笔影、奔波途中的步履、跃然纸上的心声,早已融入生命的肌理,成为我与中国法治建设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感恩这份职业馈赠,让我得以站在时代前沿,触摸法治跳动的脉搏,记录下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
  未来,这段与《法治日报》紧密相连的旅程仍将继续。《法治日报》如同不灭的航灯,照亮前路亦赋予力量。我将继续以笔为犁,在法治沃土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向着光明的法治未来笃定前行。
启蒙:在墨香中锚定方向
  2009年的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齿轮正加速转动,法治建设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破浪前行。那年七月,我与《法治日报》正式相遇,彼时尚未全然知晓,这份相遇承载着怎样的时代机遇与使命。
  此前,新闻理想于我仍是朦胧的轮廓;而在这里,前辈们为推动社会进步而坚守的责任担当,如春雨般浸润心田。他们以“见证历史、记录时代、揭示真相、传播希望”的日复一日,完成了对我的职业启蒙与精神传承。自此,笔下文字开始真正与时代法治进程交织,酿出一段难以割舍的职业深情。
  回望初入职时的稿件,常惊讶于字里行间的成熟笔触。细想便知,那些文字背后藏着前辈们的心血——或是寥寥数笔便让全文焕新,或是大刀阔斧重塑筋骨。若非他们以专业、热忱与坚守为我引路,或许我仍在职业门槛前踟蹰。
  这份幸运让我在职业生涯初期便收获了有分量的作品。2010年,部分城市出台的流动人口限制政策与户籍改革方向相悖,我采写的《部分城市针对外来人口政策被指涉嫌歧视 学者呼吁警惕“户籍逆向改革”》,直指改革应“破除户籍与公共服务的捆绑”;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梳理党章变迁与执政理念演进,采写的《党章修改见证执政方式转变》,以独特视角勾勒出执政方式的演进脉络,获广泛转载。
  这些探索,为我日后承担重要报道奠定了坚实根基。
深耕:以初心丈量法治深度
  法报如校,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让我在职业道路上不断精进。
  他们教会我:记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要以正确的立场为基石。
  于是,在美国白宫于2013年2月20日晚发布名为“反外国盗取商业秘密策略”的报告后,我带着质疑深入调查,采写的《美商业秘密调查近一半针对中国 成打击中企手段》,以事实与数据有力回应了不实指控。
  他们叮嘱我:在信息传播快、信息量爆炸的大背景下,对于同样的事件,要写出独特的法治视角、发出最权威的声音;而在跟风的年代,要将那些被遗漏的却于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的信息捡拾起来,将“冷新闻”做“热”,尽到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
  于是,在行政诉讼法实施20周年之际,当多数媒体尚未聚焦,我寻访立法参与者、梳理制度演进,既写下立法时两千名乡官辞职的往事,也直指“不敢告”“告不赢”的现实困境,为未来的法律修订提供镜鉴;在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施行而深度关注媒体寥寥时,我以八千字综述《行政复议,可遇可期》全面解读制度深意,助力新法落地生根。
  他们指引我:党报要“提高度”,更要“接地气”。好的新闻,可以穿透夜雾与冰冷,带来温暖与感动,让生活更有梦想。
  于是,为呈现乡村法官的真实图景,我远离城市喧嚣,走进渝东南山区,与法官同吃同住。雨中爬坡过坎、田垄间送达文书,虽衣衫泥泞、皮肉划伤,却换来读者的共鸣——有来信说:“以为法官都是坐堂问案高高在上的,从未想过法官要走这么难的路。”乡村法官的系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法官和百姓之间的隔阂。
  他们警醒我:“无冕之王”的称谓,本质是沉甸甸的责任。记者的职业责任蕴藏着“正能量、超能量”,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情况与问题,记者正义的声音要更响亮,公正的文章要更精彩,记者有责任来践行“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于是,2011年城市内涝频发时,我采写的《城市内涝是天灾还是人祸》,提醒“惨剧的发生不是最可怕的,怕的就是政府和社会以为是‘天灾’”,直击“将风险降到最低是政府天职”的命题。
奋进:与时代同频的法治叙事
  与《法治日报》同行的这段旅程,既是对法治进程的忠实记录,更是一场个人与时代的深度对话。我庆幸能站在这个平台,见证并书写“法治兴则国兴”的壮阔历史。
  新时代新征程,法治中国图景愈发清晰。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谋划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出台法治中国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勾勒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施工表”“路线图”;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法治体系全面提升……
  这些都在《法治日报》的版面上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创刊以来,每一步法治进程都有法报的记录,每一个重大法治事件都有法报的声音。这份坚守背后,是法报人“为良知而守,为时代而歌”的赤诚。
  站在新起点,中国法治事业正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法治日报》也已构建起强大传播矩阵,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快捷的速度,让法治之声传得更远。相信《法治日报》将继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为全面依法治国注入更多力量!
  十六年法治新闻生涯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浸润生活的温度;法治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我将继续忠实记录和见证中国法治事业迈向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新闻永无黄昏,追求未有穷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