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
|
这是令我最难忘的时刻:2009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我和全国百名同行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他们手中接过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证书。证书在手,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回首多年的艰难跋涉与风雨历程,我从一名部队的军事新闻工作者转行为专职记者,成长之路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务实创新争先 为法报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我从1982年起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因业务优秀,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4次。1995年转业进入法制日报社后,更似新闻战线的一匹“战狼”:2001年、2011年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奖一等奖;从业以来多次获国家、省部级新闻奖;2005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特别是担任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之后,我立志以“务实型”站长为工作指引,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干,记者站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连续创造了报社记者站的多项第一,而且20多年经久不衰,广东记者站为全国记者站树立了标杆。2021年报社党委为我颁发了“特别嘉奖”,这是法制日报社建社以来针对个人颁发的第一个“特别嘉奖”。嘉奖决定上说:“邓新建同志在报社工作期间,政治立场坚定,强化大局意识,各项工作始终在报社各记者站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报社驻地方工作的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为报社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05年以来,我连续16年获评报社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及先进工作者。 同时,作为国内记者为数不多且值得骄傲的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分别在现场见证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所采写的报道不仅展现了两个庆典盛况,更以政法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及法律界人士,展现了回归背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进程。两次“回归采访”,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表彰。 俯身奔波基层 “试验田”的发现和推广者 广东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广东人大胆作为、先行先试的工作作风,为我从纷繁的线索中挖掘有价值、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在广东省阳江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首创政法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制度,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态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该市还较早提出“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相关报道在本报刊发后,各地纷纷“改进移植”这一做法。2007年,《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把这一做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也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在全国推广。 广东省惠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在一次与该市领导的探讨中,就如何把农村、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展开思考。我们共同认为,应该发挥律师的力量,让懂法律的人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当中,可尝试让律师担任村(社区)的“法制副主任”。于是,我们与惠州市委、市政府、司法局等单位共同谋划,经过数年的共同培育指导和在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并组织专家研讨,从而推动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两办”于2014年5月联合出台意见,以脱胎于惠州的“法制副主任”为样本,部署在全省施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很快,该项制度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实施。 忠诚新闻事业 在一线采访多次历险 从业数十年,我一直很感激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士对我的关心和信任,也感激命运对我的眷顾。 2018年2月份,我受组织的委派,采写一组重点系列报道。接到任务后,我积极投入这一调查采访工作,驾车分别走访了广东粤东、粤北大部分地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写报道。2018年3月13日,由于连续劳累过度,驾车刚到深圳,忽感心胸发疼,全身无力,脑子虽然清晰,但连掏手机打电话求救的力气都没有,这一刻我想“完了,完了”,身边没有人。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来了两名公安巡警,看到我的情况后,立即打120叫救护车把我送往医院,及时完成了心脏动脉植入支架手术,避过一险。 像这样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危险经历还有不少: 如现场采访广东“南海警匪枪战”,双方互相对射,直到天黑,发现我身旁不到一米的一名警察中弹负伤。 回顾我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历历在目:每年发表报道和内参数百篇,数十年获得过各种新闻奖项无数。许多报道和内参帮助和推动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法治进程。 我与《法治日报》的感情太深,法报人的身份到现在用了足足30年,现在退休了,用一句小品台词:“回不去了。”真回不去了吗?不,《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刚走过她的“青春期”,为了她的成长,我费了心、尽了力、流了汗、作出过贡献,今后,我深信“前人披荆斩棘,后人继往开来”这句话,《法治日报》将会越来越好。

|
|
以“专家型”记者和“务实型”站长为目标
|
广东记者站原站长 邓新建
|
|
|
( 2025-08-0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特刊1980-2025 |
|
这是令我最难忘的时刻:2009年11月8日上午,在北京,我和全国百名同行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他们手中接过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证书。证书在手,心情一时难以平静。回首多年的艰难跋涉与风雨历程,我从一名部队的军事新闻工作者转行为专职记者,成长之路印证了这样一句话: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务实创新争先 为法报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我从1982年起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因业务优秀,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4次。1995年转业进入法制日报社后,更似新闻战线的一匹“战狼”:2001年、2011年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2009年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奖一等奖;从业以来多次获国家、省部级新闻奖;2005年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特别是担任法制日报社广东记者站站长之后,我立志以“务实型”站长为工作指引,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干,记者站各项工作不断发展,连续创造了报社记者站的多项第一,而且20多年经久不衰,广东记者站为全国记者站树立了标杆。2021年报社党委为我颁发了“特别嘉奖”,这是法制日报社建社以来针对个人颁发的第一个“特别嘉奖”。嘉奖决定上说:“邓新建同志在报社工作期间,政治立场坚定,强化大局意识,各项工作始终在报社各记者站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报社驻地方工作的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本,为报社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自2005年以来,我连续16年获评报社年度考核优秀等级及先进工作者。 同时,作为国内记者为数不多且值得骄傲的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我分别在现场见证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所采写的报道不仅展现了两个庆典盛况,更以政法记者的独特视角,通过采访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及法律界人士,展现了回归背后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法治进程。两次“回归采访”,都受到了相关部门的表彰。 俯身奔波基层 “试验田”的发现和推广者 广东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广东人大胆作为、先行先试的工作作风,为我从纷繁的线索中挖掘有价值、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在广东省阳江市采访时了解到,该市首创政法干部担任“法制副校长”制度,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常态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该市还较早提出“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相关报道在本报刊发后,各地纷纷“改进移植”这一做法。2007年,《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把这一做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也引起中央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迅速在全国推广。 广东省惠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在一次与该市领导的探讨中,就如何把农村、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展开思考。我们共同认为,应该发挥律师的力量,让懂法律的人参与到农村社会治理当中,可尝试让律师担任村(社区)的“法制副主任”。于是,我们与惠州市委、市政府、司法局等单位共同谋划,经过数年的共同培育指导和在本报连续跟踪报道并组织专家研讨,从而推动了广东省委、省政府“两办”于2014年5月联合出台意见,以脱胎于惠州的“法制副主任”为样本,部署在全省施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很快,该项制度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下,在全国推行实施。 忠诚新闻事业 在一线采访多次历险 从业数十年,我一直很感激各级领导及相关人士对我的关心和信任,也感激命运对我的眷顾。 2018年2月份,我受组织的委派,采写一组重点系列报道。接到任务后,我积极投入这一调查采访工作,驾车分别走访了广东粤东、粤北大部分地区,白天采访,晚上整理资料、写报道。2018年3月13日,由于连续劳累过度,驾车刚到深圳,忽感心胸发疼,全身无力,脑子虽然清晰,但连掏手机打电话求救的力气都没有,这一刻我想“完了,完了”,身边没有人。不幸中的万幸,这时来了两名公安巡警,看到我的情况后,立即打120叫救护车把我送往医院,及时完成了心脏动脉植入支架手术,避过一险。 像这样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危险经历还有不少: 如现场采访广东“南海警匪枪战”,双方互相对射,直到天黑,发现我身旁不到一米的一名警察中弹负伤。 回顾我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其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历历在目:每年发表报道和内参数百篇,数十年获得过各种新闻奖项无数。许多报道和内参帮助和推动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法治进程。 我与《法治日报》的感情太深,法报人的身份到现在用了足足30年,现在退休了,用一句小品台词:“回不去了。”真回不去了吗?不,《法治日报》创刊45周年,刚走过她的“青春期”,为了她的成长,我费了心、尽了力、流了汗、作出过贡献,今后,我深信“前人披荆斩棘,后人继往开来”这句话,《法治日报》将会越来越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