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4/9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大排档的“平安账本”
· 平安法治一体推进护航高质量发展
· 惠州:系列创新解锁“平安密码”
· 买衣服没吊牌怎么行?

大排档的“平安账本”

( 2025-07-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本报记者   邓 君
□ 本报通讯员 刘思波

  炎炎夏日,蝉声嘶鸣。广东惠州西湖畔,黎记大排档的玻璃窗外,阳光在炙热的石板路上投下白花花的光斑。为开门营业做准备的35岁经营者郑溢辉正擦拭着一把竹椅,指尖抚过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竹纹——这张陪伴店铺20年的老物件,纹路里藏着两代人的营生记忆,也映照着这座城市夜经济背后的平安变迁。
  “你看那闪烁的蓝红光,真让人安心。”郑溢辉指着路过的巡逻民警身上配挂的警灯对《法治日报》记者说。顺着他的手指,记者看到光线穿透傍晚的天幕,明亮却柔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店内人声鼎沸,炒河粉的镬气混着啤酒的麦芽香;店外的街道上,巡逻警车缓缓驶过,引擎声与店内的碰杯声交织,勾勒出夏日安稳的韵律。
  “我岳父常说,这家店刚开张那会儿,西湖边还是坑洼的沙石路,顾客喝多拍桌子开始干架是常有的事。”郑溢辉撸起裤脚坐下,他的讲述常被结账的顾客打断,“30多年前店铺初创时,街边巡警难得一见,黑暗里总藏着经营者的忧惧:争吵声、摔碗声时有耳闻,收摊后独自走夜路,店员们总要握紧拳头,瞻前顾后”。
  城市治安虽逐年好转,但郑溢辉内心对安全感的彻底改观,始于几年前的一个深夜。当时,两名顾客因琐事发生争执,眼看就要动手。情急之下,他拿起手机拨打“110”求助。
  “放下手机没多久,就听见警笛声由远及近,几乎是眨眼工夫,警察就站到了店门口。”那份震撼,他至今难忘,“从那以后,在这做生意,心里才真正有了底。”
  如今,在大街小巷中,巡逻的民警和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为居民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前阵子,民警还帮我们追回了‘遗漏’的饭钱呢!”
  几天前的一个傍晚,一位顾客用完餐扫码支付后离开,饭钱却迟迟未到账。疑惑间,郑溢辉见巡逻民警路过,赶忙求助。惠城区公安分局下角派出所民警接报后,立即调查走访,不到半小时便找到了顾客。原来,这名顾客因为网络问题扫码支付失败,自己也未发现。最终,顾客通过微信转账补交了餐费。
  “如今见了警察就像见到街坊。”郑溢辉说,“他们不忙时,偶尔也会坐下来拉拉家常,说得最多的是‘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之类的话。受这影响,遇到顾客不满时,我们会主动让点利,矛盾纠纷自然就少了。”正说着,又一位顾客结账问能否打折,郑溢辉爽快地免去了十几元“零头”。
  在郑溢辉看来,共建共治共享,就是人人都出一点力,社会自然和谐稳定。
  社区民警定期检查安防设备、讲解反诈知识;保安联勤巡逻风雨无阻;警灯在街巷全覆盖;商户自发组成互助小组,谁家有纠纷就主动去劝解……这些变化如暖光,一点点驱散了曾经的不安,让街坊邻里的心更近了。
  让郑溢辉尤为感觉暖心的是“有事能找到人,意见有人听”。他记得,店铺所在的祝屋巷社区曾因打造步行街进行车辆管控,导致商户生意清淡。商户们在街道微信群里抱怨了几声,没想到工作人员迅速开会研究,第二天就带着方案上门征求意见,很快推出错峰管控新政:晚上7点前允许车辆通行,既保障安全又方便游客。
  如今的祝屋巷,“巷长”每日巡逻排查隐患;“党员示范店”亮明身份带头诚信经营;文旅协会定期组织商户培训。社会治理领导小组牵头的“网格共商”模式,让每条巷子、每间店铺都成了平安建设的参与者。
  “我也是其中一员。”郑溢辉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采访间隙,刚下班的女孩小林推门而入,熟稔地点了份炒米粉。暖黄灯光下,她神色松弛。被问及走夜路是否害怕,她笑着望向窗外:“警灯一直在那儿亮着呢,再晚都踏实。”
  话音刚落,巡逻警车驶过,蓝光与店内的暖光在玻璃窗上交织成画。
  郑溢辉一边与记者交谈,一边留意店内情况,见有顾客招手,便从容地快步走去询问需求。这步伐,仿佛穿越时光,从当年坑洼的沙石路,踏上了今日明亮的街巷。
  “前一阵子听邻居说,他电动自行车钥匙不见了,在家里翻找了一整天没找到,你猜怎么着,最后发现一直插在停在小区外的车上没拔下来。大家听说后都把这当一乐事,但也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安全感。”郑溢辉擦完最后一张桌子,伸了个懒腰。
  夜已深,大排档的暖光与街巷的警灯蓝光交相辉映,为这座城市的平安画卷增添了温暖成色,画卷的中心,是那份常驻人心的安宁。
漫画/高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