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 本报通讯员 付云柯
水色如黛、群鸟翩翩;一湖荷开,莲香醉人……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坚持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最严密的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覆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以良法促善治,为衡水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增添法治底色。 衡水市先后颁布16部地方性法规和4部政府规章,其中11部靶向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涉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衡水湖保护等领域。该市出台《衡水市生态环境教育促进条例》《衡水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退出全国后十位次。 织密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网络,统筹做好远程执法监管、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异常排查……衡水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连续4年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衡水市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单体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唯一保持水域、沼泽、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生态系统的内陆湿地,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2019年3月1日,《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衡水市取得立法权后出台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在衡水市推动下,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专法”保护时代。 建成衡水湖湿地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和梅花岛野大豆保护区;组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持续加大巡护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航拍、非法投喂、非法放生等各类违法行为;成立衡水市桃城区人民法院衡水湖湿地环境资源保护法庭;创新“季节性核心区”,繁殖季封闭小湖隔堤,为青头潜鸭等珍禽打造“安全产房”;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多个行政执法部门下沉至衡水湖现场办公,实现保护区综合统一执法…… 《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和《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的出台与运用,既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协作配合提供了平台,也为推进衡水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湖蒹葭一湖花,一湖鸥鹭一湖鸭,一湖碧波一湖霞。2024年底,衡水湖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湖区鸟类已由286种增加至336种,对环境极为挑剔的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这里悠然梳羽。这一湖秀水的晋级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有力见证了当地政府高质量立法在推动生态保护与发展进程中释放的强大效能。 衡水位于华北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域,该市着力于以立法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经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衡水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从水资源刚性约束、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方面为当地构建起地下水管理法治体系。 前不久,水利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衡水市8076.6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清零。2024年下半年,当地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6.30米,位列全国第二。近年来,衡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节水协调机制和节水信用管理制度,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厉行法治,久久为功。衡水市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蓝天,奋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
法润湖城 法护衡湖 法助节水
|
衡水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蓝天
|
|
|
|
( 2025-06-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周宵鹏 □ 本报通讯员 付云柯
水色如黛、群鸟翩翩;一湖荷开,莲香醉人……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坚持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最严密的立法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构筑起覆盖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以良法促善治,为衡水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增添法治底色。 衡水市先后颁布16部地方性法规和4部政府规章,其中11部靶向生态文明建设立法,涉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衡水湖保护等领域。该市出台《衡水市生态环境教育促进条例》《衡水市大气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空气质量在全省率先退出全国后十位次。 织密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网络,统筹做好远程执法监管、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异常排查……衡水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支队连续4年获评“全国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衡水市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为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单体水域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是唯一保持水域、沼泽、滩涂、草甸、森林等完整生态系统的内陆湿地,入选全国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2019年3月1日,《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是衡水市取得立法权后出台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在衡水市推动下,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专法”保护时代。 建成衡水湖湿地检察公益生态保护基地和梅花岛野大豆保护区;组建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持续加大巡护执法工作力度,严厉打击违规航拍、非法投喂、非法放生等各类违法行为;成立衡水市桃城区人民法院衡水湖湿地环境资源保护法庭;创新“季节性核心区”,繁殖季封闭小湖隔堤,为青头潜鸭等珍禽打造“安全产房”;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多个行政执法部门下沉至衡水湖现场办公,实现保护区综合统一执法…… 《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和《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的出台与运用,既为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协作配合提供了平台,也为推进衡水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湖蒹葭一湖花,一湖鸥鹭一湖鸭,一湖碧波一湖霞。2024年底,衡水湖成功晋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湖区鸟类已由286种增加至336种,对环境极为挑剔的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这里悠然梳羽。这一湖秀水的晋级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逻辑,有力见证了当地政府高质量立法在推动生态保护与发展进程中释放的强大效能。 衡水位于华北地下水漏斗中心区域,该市着力于以立法强化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经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衡水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从水资源刚性约束、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方面为当地构建起地下水管理法治体系。 前不久,水利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衡水市8076.6平方公里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清零。2024年下半年,当地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6.30米,位列全国第二。近年来,衡水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节水协调机制和节水信用管理制度,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厉行法治,久久为功。衡水市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蓝天,奋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