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
9 6/9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与法治同行 赴山水之约
· 矿区废墟上开出绚丽的“花”
· 全省适时推广公安政务“一起办”服务
· 守护文脉不止于“修好一个宅子”

守护文脉不止于“修好一个宅子”

( 2025-06-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本报记者   王  莹
□ 本报通讯员 吴世舜

  又是一年刺桐花开,在福建泉州老城区的通源巷深处,掩映于刺桐花下的施琅故宅静静守望,见证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3月30日,泉州市施琅学术研究基地在施琅故宅揭牌,鲤城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吕少锋有机会旧地重游。望着门楣重归挺立、檐下燕语呢喃,他的内心涌动着与这座古宅的点滴回忆。
  三百余年前,清代名将施琅收复台湾、定海靖疆之后安居于此。随着数百载风雨侵蚀,老宅几近倾颓。
  “2020年,泉州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古城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我们第一次实地探访了施琅故宅。”吕少锋回忆道。那一次,他见到了施琅后人施明伦。
  得知吕少锋和同事的来意,心急如焚的施明伦像是看到了救星,大吐苦水:“宅子里早就长满了荒草,房梁开裂、虫蚁蛀蚀、立柱倾斜,眼看就要倒塌了。可宅子历经数代传承,产权人多又分散,我们自己根本无力修缮。”
  发现这条公益诉讼线索后,鲤城区检察院立即立案调查,向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敦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并督促产权人履行保护义务。
  收到检察建议后,主管部门综合考虑故宅现状,第一时间采取搭建钢结构的临时保护措施,同时委托具有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勘察资质的单位进行修缮立项、编制设计方案。
  “对于老宅的修缮,我们全程监督,持续跟进。”吕少锋介绍说。2022年2月25日,鲤城区检察院向主管部门发函了解施琅故宅修缮保护进度。同年底,施琅故宅修缮项目获得国家全额保护修缮专项经费。
  然而,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修缮项目虽获国家专项经费支持,却因产权人对后续用途意见不一、拒绝搬迁,致使工程迟迟无法启动。
  2023年初,鲤城区检察院将相关问题向上级检察机关反映。为协同解决问题,福建省、泉州市两级检察院依托一体化工作机制共同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制定“点对点”工作推进方案。
  “我们联合主管部门组织属地政府、社区工作人员、产权人代表召开圆桌会议,面对面进行释法说理,引导产权人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责任与公共价值。”吕少锋说,多轮协商后,产权人终于同意搬迁。
  2024年底,施琅故宅的修缮工程终于完工。青砖黛瓦、红木屏门,雕梁画栋处再现旧时风貌。一有时间,施明伦就会回来走走看看。
  “房梁、地砖、门阶,基本恢复了原貌。”施明伦说,“产权上交国家,老住户住上新房子,家族传承的记忆也保留下来了,我们都很欣慰。”
  保护好古建筑和古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近年来,泉州市检察机关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汇集各方力量,通过制度化、系统化保护,为老百姓身边的历史建筑注入了生命力。
  而施琅故宅的故事,并不止于“修好一个宅子”。
  泉州市检察机关将个案经验转化为长效治理机制,着眼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主动对接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线索移送、联席会商、整改督导,共同推进涉及辖区内7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
  2025年,鲤城区检察院会同文旅部门推动“文物+保险+服务”项目,为包括施琅故宅在内的36处文保单位上了保险,并引入第三方巡查、科技设备辅助等手段,实现“责任共担、风险共管、监管前移”。
  “施琅故宅不仅承载着泉州本地的历史记忆,更是两岸共同历史的重要见证。”鲤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股负责人林志福说,检察机关以个案办理积极探索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助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凝聚了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同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经济协同发展打造了新样板。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镶嵌于城市文脉之中。守护好这些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就是泉州市检察机关以法治为笔,写给这座“海丝名城”的最美诗行。
  “我们将继续以公益诉讼为发力点,守护好每一处古迹、每一段文脉,让检察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文旅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在城市发展中镌刻检察担当。”泉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蒋鸿滨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