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
|
|
□ 任韵霖
重庆市铜锣山矿区矿产资源丰富,到20世纪80年代,铜锣山矿区已成为重庆重要的灰岩采石基地。随着经济发展,石灰岩矿需求量增加,铜锣山矿区的采石场逐渐增多,年产值曾达数亿元。但大规模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开采石材使周遭植被、水系被破坏,生态破坏面积达14.1平方公里,还形成了41个矿坑,其中12个为有水矿坑。 2010年,渝北区政府决定关停铜锣山矿区,法院开始处理矿山关停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渝北区人民法院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铜锣山矿区周边居民的环境权益,并引导开采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全力推动铜锣山矿区的全面关停。2015年,渝北区开始全面整治废弃矿山,恢复生态。 在司法实践中,渝北区法院依法审查并准予强制执行了一起因超范围采矿被行政处罚的非诉执行案件,彰显了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执法与司法的强大合力;在渝北区政府全面关停矿区期间,法院还通过调解解决了因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切实维护了矿区居民的合法环境权益,展示了司法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法院强制执行划转了铜锣山矿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开采单位缴存的保证金,此举将680余万元划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账户,有效保障了生态修复资金的供给。 渝北区政府对矿坑进行生态修复时,形成了总规划面积25.18平方公里的铜锣山矿山公园(以下简称矿山公园)。它是重庆市首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从破坏到修复,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矿山公园是生态环境经历“破坏—修复—再利用”过程的正面典型。铜锣山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就设立在这里。 渝北区法院利用基地开展恢复性司法活动,并依托矿山公园对栽种的树木进行管理维护,确保恢复性司法措施取得实效。基地还将环资典型案例、动植物科普、环资法治宣传等内容向公众展示。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到矿山公园游玩,见证矿山公园“蝶变”的同时,深入了解环资审判工作,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走过具有重庆特色的蜿蜒山路,来到位于12号矿坑“醉蓝渊”附近的基地,便踏上“绿色之路”。路两边是渝北区法院修建的生态司法保护互动科普廊。展示牌上介绍了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它们是环境资源保护坚实的制度保障;“旋拼墙”向群众展示了重庆常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包括保护级别、特征、生长地、生活习性等。 案例展示墙聚焦环境资源法治教育。通过具体案例、法律条文及相关罪名解析,介绍了非法狩猎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采矿罪等常见的环境资源类刑事罪名。以漫画形式展示一起非法采矿案例,揭露以合法转运为掩护,实则进行非法采矿的犯罪行为,增强法治教育的直观性。在展示的另一起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被告人听信偏方,以为吃斑鸠能治脚痛,猎捕属于“三有动物”的山斑鸠、珠颈斑鸠。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提起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以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罪对被告人判处了刑罚。因被告人经济困难,法院判决被告人以提供环境公益劳动的方式赔偿生物多样性损失。 2022年6月建成至今,基地随着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理念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如同矿区废墟上开出了绚丽的“花”。 在基地里有一片“法官林”,在基地建设初期,我们种下石楠树,寓意着环境资源审判的庄重威严和司法干警的坚韧不拔。5月28日,人民法院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重庆举行,与会法官们到基地调研时,在“法官林”种下寓意紧密合作、团结一心的金桂树、石榴树。以高质量环境资源司法服务保障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并进。 (作者系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本报记者张昊整理)

|
|
矿区废墟上开出绚丽的“花”
|
|
|
|
( 2025-06-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
□ 任韵霖
重庆市铜锣山矿区矿产资源丰富,到20世纪80年代,铜锣山矿区已成为重庆重要的灰岩采石基地。随着经济发展,石灰岩矿需求量增加,铜锣山矿区的采石场逐渐增多,年产值曾达数亿元。但大规模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开采石材使周遭植被、水系被破坏,生态破坏面积达14.1平方公里,还形成了41个矿坑,其中12个为有水矿坑。 2010年,渝北区政府决定关停铜锣山矿区,法院开始处理矿山关停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渝北区人民法院积极采取措施,保护铜锣山矿区周边居民的环境权益,并引导开采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全力推动铜锣山矿区的全面关停。2015年,渝北区开始全面整治废弃矿山,恢复生态。 在司法实践中,渝北区法院依法审查并准予强制执行了一起因超范围采矿被行政处罚的非诉执行案件,彰显了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执法与司法的强大合力;在渝北区政府全面关停矿区期间,法院还通过调解解决了因开采矿产资源引发的环境污染责任纠纷,切实维护了矿区居民的合法环境权益,展示了司法在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此外,法院强制执行划转了铜锣山矿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的开采单位缴存的保证金,此举将680余万元划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专项资金账户,有效保障了生态修复资金的供给。 渝北区政府对矿坑进行生态修复时,形成了总规划面积25.18平方公里的铜锣山矿山公园(以下简称矿山公园)。它是重庆市首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如今已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从破坏到修复,从满目疮痍到山清水秀,矿山公园是生态环境经历“破坏—修复—再利用”过程的正面典型。铜锣山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就设立在这里。 渝北区法院利用基地开展恢复性司法活动,并依托矿山公园对栽种的树木进行管理维护,确保恢复性司法措施取得实效。基地还将环资典型案例、动植物科普、环资法治宣传等内容向公众展示。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到矿山公园游玩,见证矿山公园“蝶变”的同时,深入了解环资审判工作,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走过具有重庆特色的蜿蜒山路,来到位于12号矿坑“醉蓝渊”附近的基地,便踏上“绿色之路”。路两边是渝北区法院修建的生态司法保护互动科普廊。展示牌上介绍了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它们是环境资源保护坚实的制度保障;“旋拼墙”向群众展示了重庆常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包括保护级别、特征、生长地、生活习性等。 案例展示墙聚焦环境资源法治教育。通过具体案例、法律条文及相关罪名解析,介绍了非法狩猎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采矿罪等常见的环境资源类刑事罪名。以漫画形式展示一起非法采矿案例,揭露以合法转运为掩护,实则进行非法采矿的犯罪行为,增强法治教育的直观性。在展示的另一起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中,被告人听信偏方,以为吃斑鸠能治脚痛,猎捕属于“三有动物”的山斑鸠、珠颈斑鸠。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同时提起了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以非法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罪对被告人判处了刑罚。因被告人经济困难,法院判决被告人以提供环境公益劳动的方式赔偿生物多样性损失。 2022年6月建成至今,基地随着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理念发展不断更新迭代,如同矿区废墟上开出了绚丽的“花”。 在基地里有一片“法官林”,在基地建设初期,我们种下石楠树,寓意着环境资源审判的庄重威严和司法干警的坚韧不拔。5月28日,人民法院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重庆举行,与会法官们到基地调研时,在“法官林”种下寓意紧密合作、团结一心的金桂树、石榴树。以高质量环境资源司法服务保障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们齐心协力、携手并进。 (作者系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本报记者张昊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