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 本报通讯员 陈林 谭嘉晨
“检察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霜的口头禅。 从检14年来,陈霜始终坚守检察初心,秉持司法为民理念,每一起案件,他都倾注心血。尤其是在“李斌(化名)见义勇为”案件中,他不仅以法为剑,追诉犯罪,更以情动人,为受害人找到最佳的公平方案。 时间回到2023年8月3日清晨5点,出租车司机李斌结束夜班回家,路遇4名男子正在盗窃摩托车,他挺身而出,协助车主保护车辆,却不料被对方殴打致残。 案发后,虽然逃跑的4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归案,但李斌也因盆骨粉碎性骨折而住进医院。经鉴定,李斌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十级伤残。2023年9月26日,该案被移送至九龙坡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最初,陈霜并未将此案视为特殊案件。然而,在依法听取被害人意见时,他察觉这绝非普通的刑事案件。“李斌受伤住院后,犯罪嫌疑人不仅没有赔偿,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陈霜回忆道,“李斌家里有两位老人要赡养,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经济本就不宽裕,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因伤无法工作,家里收入锐减,只能靠其妻子在交易市场分拣蔬菜勉强支撑全家人的生计。” 李斌提出,希望能协调犯罪嫌疑人赔偿5万元,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困境。这本是合理的要求,可当陈霜与对方接触时,他们不仅拒绝赔偿,甚至态度嚣张,扬言报复。 “我只是见义勇为,为什么好心办坏事,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李斌的声音透着疲惫和无奈。 这句话,直击陈霜的内心。 案件没有法律上的难点,犯罪嫌疑人认定无误,证据充分。可问题是,李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他们被判刑就会得到解决。他的医疗费、康复费、未来的生计保障,全都悬而未决。“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陈霜暗自下定决心,要为李斌讨回公道。 第一步,是尽快帮李斌缓解眼下的经济压力。 2023年年底,在确定李斌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后,陈霜迅速帮他申请了司法救助,领到了两万元司法救助金。同时,陈霜又同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取得联系,通过主动协助相关部门梳理证据还原案发现场,帮助李斌在2024年2月被公安机关正式认定为见义勇为。4月,在检察机关的推荐下,李斌获评九龙坡区2024年“九龙好人”,获得3万元奖励资金。 司法救助和见义勇为认定解决李斌的部分困难,但真正的难题是犯罪嫌疑人一方拒不赔偿。 按照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现实中,“两金”(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获得支持,仍存在较大争议,李斌想要获得合理赔偿并不容易。 面对这一困境,陈霜决定在法律框架内探索“支持起诉”这一司法手段,为李斌争取“残疾赔偿金”及其他损失赔偿,争取让法院判令犯罪嫌疑人承担“两金”赔偿责任。 然而,在案件讨论时,同事们心里还是没有底。“之前没有类似案例,法院会支持吗?”“如果败诉,之后的见义勇为者会不会更难争取到赔偿?”面对疑问,陈霜只是坚定地说:“如果我们退缩了,谁来保护见义勇为者?” 他决定试一试。 在上级院的指导下,陈霜再次仔细研究了法律条文,并在院内的检察官联席会上作出详细汇报。在争取到院里全力支持后,陈霜坚定地对李斌的律师表示:“放心提出‘两金’赔偿请求,检察机关全力支持。” 这不仅是对李斌的承诺,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坚守。 在撰写《支持起诉意见书》时,陈霜与办案组同事反复研讨、打磨,确保法律逻辑的自洽性。最终,在与法院积极沟通协调后推动此案作为示范开庭审理。法院作出判决:支持李斌的全部诉讼请求,判令犯罪嫌疑人赔偿24.4万元。 判决结果一出,李斌一家激动不已,紧紧握住陈霜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 陈霜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的个人功劳,他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努力,而是我院与上级检察机关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以李斌案为契机,九龙坡区检察院也将继续在完善见义勇为者的司法救助和赔偿机制的路上积极探索,努力让每一个见义勇为的善举都能得到正义的回响。 回望整个办案过程,李斌坦言自己也有遗憾。“如果能在案件侦查阶段就介入,或许可以更早地帮助到李斌。”但陈霜并未停下脚步,他撰写的李斌案件《支持起诉意见书》被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评为优秀法律文书,该案还被评为“司法为民典型案例”。 有人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会站出来吗?”李斌回答:“当然!” 而陈霜,也用行动给出了一名检察官的答案——只要正义需要,他永远都会站出来。 “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检察官的职责,不只是办好一个案子,而是要通过个案,让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夜幕下,九龙坡区检察院的灯光依旧亮着。陈霜低头翻阅着最新的案件材料,心中惦记的,依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
陈霜:为见义勇为者撑起法律后盾
|
|
|
|
( 2025-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图为陈霜(中)将两万元司法救助金交给当事人。
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供图 |
|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 本报通讯员 陈林 谭嘉晨
“检察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这是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陈霜的口头禅。 从检14年来,陈霜始终坚守检察初心,秉持司法为民理念,每一起案件,他都倾注心血。尤其是在“李斌(化名)见义勇为”案件中,他不仅以法为剑,追诉犯罪,更以情动人,为受害人找到最佳的公平方案。 时间回到2023年8月3日清晨5点,出租车司机李斌结束夜班回家,路遇4名男子正在盗窃摩托车,他挺身而出,协助车主保护车辆,却不料被对方殴打致残。 案发后,虽然逃跑的4名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抓获归案,但李斌也因盆骨粉碎性骨折而住进医院。经鉴定,李斌损伤程度为轻伤一级、十级伤残。2023年9月26日,该案被移送至九龙坡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最初,陈霜并未将此案视为特殊案件。然而,在依法听取被害人意见时,他察觉这绝非普通的刑事案件。“李斌受伤住院后,犯罪嫌疑人不仅没有赔偿,甚至连一句道歉都没有。”陈霜回忆道,“李斌家里有两位老人要赡养,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经济本就不宽裕,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因伤无法工作,家里收入锐减,只能靠其妻子在交易市场分拣蔬菜勉强支撑全家人的生计。” 李斌提出,希望能协调犯罪嫌疑人赔偿5万元,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困境。这本是合理的要求,可当陈霜与对方接触时,他们不仅拒绝赔偿,甚至态度嚣张,扬言报复。 “我只是见义勇为,为什么好心办坏事,落到了这样的境地?”李斌的声音透着疲惫和无奈。 这句话,直击陈霜的内心。 案件没有法律上的难点,犯罪嫌疑人认定无误,证据充分。可问题是,李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他们被判刑就会得到解决。他的医疗费、康复费、未来的生计保障,全都悬而未决。“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陈霜暗自下定决心,要为李斌讨回公道。 第一步,是尽快帮李斌缓解眼下的经济压力。 2023年年底,在确定李斌符合司法救助条件后,陈霜迅速帮他申请了司法救助,领到了两万元司法救助金。同时,陈霜又同区委政法委、区委宣传部取得联系,通过主动协助相关部门梳理证据还原案发现场,帮助李斌在2024年2月被公安机关正式认定为见义勇为。4月,在检察机关的推荐下,李斌获评九龙坡区2024年“九龙好人”,获得3万元奖励资金。 司法救助和见义勇为认定解决李斌的部分困难,但真正的难题是犯罪嫌疑人一方拒不赔偿。 按照法律规定,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现实中,“两金”(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获得支持,仍存在较大争议,李斌想要获得合理赔偿并不容易。 面对这一困境,陈霜决定在法律框架内探索“支持起诉”这一司法手段,为李斌争取“残疾赔偿金”及其他损失赔偿,争取让法院判令犯罪嫌疑人承担“两金”赔偿责任。 然而,在案件讨论时,同事们心里还是没有底。“之前没有类似案例,法院会支持吗?”“如果败诉,之后的见义勇为者会不会更难争取到赔偿?”面对疑问,陈霜只是坚定地说:“如果我们退缩了,谁来保护见义勇为者?” 他决定试一试。 在上级院的指导下,陈霜再次仔细研究了法律条文,并在院内的检察官联席会上作出详细汇报。在争取到院里全力支持后,陈霜坚定地对李斌的律师表示:“放心提出‘两金’赔偿请求,检察机关全力支持。” 这不仅是对李斌的承诺,更是对社会正义的坚守。 在撰写《支持起诉意见书》时,陈霜与办案组同事反复研讨、打磨,确保法律逻辑的自洽性。最终,在与法院积极沟通协调后推动此案作为示范开庭审理。法院作出判决:支持李斌的全部诉讼请求,判令犯罪嫌疑人赔偿24.4万元。 判决结果一出,李斌一家激动不已,紧紧握住陈霜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 陈霜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的个人功劳,他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努力,而是我院与上级检察机关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以李斌案为契机,九龙坡区检察院也将继续在完善见义勇为者的司法救助和赔偿机制的路上积极探索,努力让每一个见义勇为的善举都能得到正义的回响。 回望整个办案过程,李斌坦言自己也有遗憾。“如果能在案件侦查阶段就介入,或许可以更早地帮助到李斌。”但陈霜并未停下脚步,他撰写的李斌案件《支持起诉意见书》被重庆市人民检察院评为优秀法律文书,该案还被评为“司法为民典型案例”。 有人问:“如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会站出来吗?”李斌回答:“当然!” 而陈霜,也用行动给出了一名检察官的答案——只要正义需要,他永远都会站出来。 “每个案件的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检察官的职责,不只是办好一个案子,而是要通过个案,让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可见、可感。”夜幕下,九龙坡区检察院的灯光依旧亮着。陈霜低头翻阅着最新的案件材料,心中惦记的,依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