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郑蒙永 何嘉莹
“想要轻松地生活,16年前我就不会选择这枚警徽。”十六载刑侦生涯,他始终如淬火钢刀——专啃最硬的骨头,敢趟最险的暗流。在刑侦岗位上,他用5840个日夜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处筑起正义长城。 他是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刑侦大队重案中队队长毕李,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鄞州公安连续13年实现全区现行命案全破。 毕李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获评全省“千名好民警”、全市优秀人民警察。今年2月,他被授予个人一等功。 2023年9月的一个正午,警用无人机记录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抓捕画面。为把握抓捕时机,身先士卒进山进行秘密搜捕的毕李与一名重特大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无人的山间田埂处相逢。 一方是公安职责使命下的奋勇,一方是亡命天涯的最后“生机”,双方体型相似、力量相近,近20分钟的缠斗中,犯罪嫌疑人激烈反抗、殊死搏斗,几度将毕李重重掀翻在地,而他始终咬紧牙关,尝试用手铐将其控制,直到增援警力赶到,众人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完全控制后,他才松了一口气,顾不得凌乱的衣衫和渗血的伤痕,瘫在地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当时脑海中就一个想法,绝对不能让他逃走!”回想起搏命时刻,毕李这样说。 对毕李而言,惊险的抓捕只是刑侦工作的一环,鲜为人知的还有无数个挑灯夜战的通宵达旦。多少个夜晚,毕李的案头永远亮着盏灯,重案中队档案室里一本本泛黄的案卷,见证了他和团队日复一日对正义的坚守,每起积案都如同未愈合的伤口,重案队员们要做那缝合时光的手术刀。 2023年底,一道跨越15年的谜题摆在了毕李面前——泛黄的案卷里,有效的证据只有半枚模糊的指纹。他带领团队会同当年的侦查员们重新开展详尽的复勘工作,反复梳理当年的案情,让尘封的物证“开口说话”,锁定了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 抓捕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最终成功将逃亡在广西的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当负重15年的被害人家属紧握结案通知书含泪道谢时,毕李觉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意义。 “我们得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毕李说。2024年,他主侦破获命案积案4起。 “我们要比犯罪分子更懂科技语言。”正是多年的重案工作经历,吃过了太多横跨生死的苦后,毕李更懂得向科技借力。 “公安侦查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提升效率,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毕李常对团队同事说。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他积极将大数据碰撞、视频侦查等新型技术应用于实战。 在侦办一起命案时,毕李从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各类信息分析整理,从海量纷繁数据中查找蛛丝马迹,短时间内刻画出犯罪嫌疑人逃亡路线。专案组根据他刻画出来的路线,短短两小时便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在面对流窜两省三市的涉赌诈骗团伙时,他和团队同事又巧用相关新型技术,通过资金分析、大数据碰撞穿透30个涉案资金账户,一举抓获10余名涉案犯罪嫌疑人。 毕李是孩子作文里“总在视频里出差的爸爸”,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人形盾牌,当又一个黎明刺破黑暗,这位重案队长再次整装出发,奔赴下一场无人知晓的战役,在维护社会安定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
|
毕李:刀尖上行走的重案队长
|
|
|
|
( 2025-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图为毕李(左二)与同事一起分析研判案情。
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供图 |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郑蒙永 何嘉莹
“想要轻松地生活,16年前我就不会选择这枚警徽。”十六载刑侦生涯,他始终如淬火钢刀——专啃最硬的骨头,敢趟最险的暗流。在刑侦岗位上,他用5840个日夜在黑暗与光明的交界处筑起正义长城。 他是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鄞州分局刑侦大队重案中队队长毕李,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鄞州公安连续13年实现全区现行命案全破。 毕李曾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获评全省“千名好民警”、全市优秀人民警察。今年2月,他被授予个人一等功。 2023年9月的一个正午,警用无人机记录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抓捕画面。为把握抓捕时机,身先士卒进山进行秘密搜捕的毕李与一名重特大案件犯罪嫌疑人在无人的山间田埂处相逢。 一方是公安职责使命下的奋勇,一方是亡命天涯的最后“生机”,双方体型相似、力量相近,近20分钟的缠斗中,犯罪嫌疑人激烈反抗、殊死搏斗,几度将毕李重重掀翻在地,而他始终咬紧牙关,尝试用手铐将其控制,直到增援警力赶到,众人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完全控制后,他才松了一口气,顾不得凌乱的衣衫和渗血的伤痕,瘫在地上大口地喘着粗气。 “当时脑海中就一个想法,绝对不能让他逃走!”回想起搏命时刻,毕李这样说。 对毕李而言,惊险的抓捕只是刑侦工作的一环,鲜为人知的还有无数个挑灯夜战的通宵达旦。多少个夜晚,毕李的案头永远亮着盏灯,重案中队档案室里一本本泛黄的案卷,见证了他和团队日复一日对正义的坚守,每起积案都如同未愈合的伤口,重案队员们要做那缝合时光的手术刀。 2023年底,一道跨越15年的谜题摆在了毕李面前——泛黄的案卷里,有效的证据只有半枚模糊的指纹。他带领团队会同当年的侦查员们重新开展详尽的复勘工作,反复梳理当年的案情,让尘封的物证“开口说话”,锁定了逃亡多年的犯罪嫌疑人。 抓捕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最终成功将逃亡在广西的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当负重15年的被害人家属紧握结案通知书含泪道谢时,毕李觉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意义。 “我们得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毕李说。2024年,他主侦破获命案积案4起。 “我们要比犯罪分子更懂科技语言。”正是多年的重案工作经历,吃过了太多横跨生死的苦后,毕李更懂得向科技借力。 “公安侦查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不断提升效率,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毕李常对团队同事说。在案件侦办过程中,他积极将大数据碰撞、视频侦查等新型技术应用于实战。 在侦办一起命案时,毕李从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生活习惯入手,通过各类信息分析整理,从海量纷繁数据中查找蛛丝马迹,短时间内刻画出犯罪嫌疑人逃亡路线。专案组根据他刻画出来的路线,短短两小时便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在面对流窜两省三市的涉赌诈骗团伙时,他和团队同事又巧用相关新型技术,通过资金分析、大数据碰撞穿透30个涉案资金账户,一举抓获10余名涉案犯罪嫌疑人。 毕李是孩子作文里“总在视频里出差的爸爸”,却是守护万家灯火的人形盾牌,当又一个黎明刺破黑暗,这位重案队长再次整装出发,奔赴下一场无人知晓的战役,在维护社会安定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