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与法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康锦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有一种微小的生物——萤火虫,每当夜幕降临、万籁寂静之时,它们便开始在空中轻盈地飞舞,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在旷野中点亮一盏盏灯光,引领迷路的人找到归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希望。你们要像萤火虫一样,用微光点亮孩子的心灵。”这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俊华写给“萤光”未检团队的一段话。 如今,二七区检察院“萤光”未检团队以“萤光守护 点亮未来”为理念,在高质效办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帮教、预防融为一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大预防”模式,守护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以爱筑基关爱救助受侵害未成年人 “我们多做一些,孩子们受的伤害就会少一些。”这是“萤光”未检团队的座右铭。 郑州市二七区是传统的商业区,郑州市火车站就在其辖区,流动人口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留守流动儿童受侵害的可能性大。二七区检察院2018年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联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立未成年人关爱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会签未成年人关爱救助协作文件。 “萤光”未检团队检察官再次回访小花时,看到了孩子脸上明亮的笑容。两年前,10岁的小花被犯罪分子以给零花钱、买礼物引诱遭受侵害。家人报警后,侦查人员在未成年人关爱中心对其进行询问,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小花提起往事瑟瑟发抖、泣不成声,其母亲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生气离开,司法社工紧紧握着小花的手,检察官邀请心理治疗师及时为其开展心理疏导。小花在游戏中放松了身心,使取证得以顺利进行。 检察官通过社会调查得知,小花的爸爸已经去世多年,妈妈一人打工养活4个孩子。小花因学籍问题无法就近入学,在一个偏远的学校借读,年幼的她每天要坐近1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学校,因为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导致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经评估,小花有重度焦虑、重度抑郁症状。虽然犯罪分子依法得到惩处,但是小花的遭遇牵动着检察官的心。检察官奔走于教育和民政部门,经过多方努力,为她协调在家门口的小学就近入学,并发放两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随着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频繁出现,二七区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关爱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病区设立“萤光·心理修复基地”,针对涉案未成年人精神情绪问题,建立一支由精神科医师、精神科专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评估师、康复训练师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多元化的治疗和康复方式,为涉案未成年人找到新生的希望。 以法为名教育挽救罪错少年 一面写着“人民检察护青春 暖心帮教促成长”的锦旗,悬挂在“萤光”未检团队工作室,诉说着一个涉案未成年人的故事。 17岁的小李是“萤光”未检团队办理的一起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其系从犯,且具有自首等情节,具备监管帮教条件,二七区检察院决定对其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考验期为10个月。检察官在帮教过程中,得知小李因视力原因,想考取按摩资格证书,获得一技之长,便联合司法社工为其加油打气。 2024年12月18日,二七区检察院与专门学校会签文件,成立未成年人矫治教育检察官办公室,设立“萤光·行为矫治基地”,打通检察机关履职与专门学校矫治教育的链接通道。还联合区委政法委、教育、妇联等单位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与团区委会签《关于构建二七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协议》,引入司法社工开展社会化帮教工作,在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教育、感化、挽救罪错未成年人,用萤光汇聚更多的光和热,引领迷途少年找到人生的航向。2024年以来,“萤光”未检团队已成功教育帮扶80余名罪错未成年人。 “萤光”未检团队还依托本院司法社工工作站,设立“萤光·社工帮教基地”,每月举行两次“萤光·回归课堂”,开展集中帮教、普法教育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以治为本筑牢预防与治理防护网 近年来,二七区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针对宾馆、酒店、网吧、私人影院违规接待未成年人问题开展综合履职,针对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校园欺凌等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二七区检察院依托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及时发现控辍保学、强制报告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线索,通过公益诉讼、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沟通会商等形式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职责,实现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社会共治大格局。 针对困境未成年人、监护人涉罪失管未成年人子女、留守流动儿童,检察院与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建立司法、心理、医疗、教育等多元化救助机制,在郑州市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申请“青春护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建立“萤光·综合救助基地”,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未成年人保护矩阵。 为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保护更多的孩子免受伤害,“萤光”团队检察官携手司法社工、志愿者设计青春自护、防性侵专门课程,走进辖区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受益青少年达10万余人,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

|
|
二七检察以点点“萤光”引领未成年人成长
|
|
|
|
( 2025-05-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青少年与法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康锦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有一种微小的生物——萤火虫,每当夜幕降临、万籁寂静之时,它们便开始在空中轻盈地飞舞,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在旷野中点亮一盏盏灯光,引领迷路的人找到归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与希望。你们要像萤火虫一样,用微光点亮孩子的心灵。”这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俊华写给“萤光”未检团队的一段话。 如今,二七区检察院“萤光”未检团队以“萤光守护 点亮未来”为理念,在高质效办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同时,积极推动构建帮教、预防融为一体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大预防”模式,守护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以爱筑基关爱救助受侵害未成年人 “我们多做一些,孩子们受的伤害就会少一些。”这是“萤光”未检团队的座右铭。 郑州市二七区是传统的商业区,郑州市火车站就在其辖区,流动人口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多,留守流动儿童受侵害的可能性大。二七区检察院2018年建立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机制,联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立未成年人关爱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会签未成年人关爱救助协作文件。 “萤光”未检团队检察官再次回访小花时,看到了孩子脸上明亮的笑容。两年前,10岁的小花被犯罪分子以给零花钱、买礼物引诱遭受侵害。家人报警后,侦查人员在未成年人关爱中心对其进行询问,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小花提起往事瑟瑟发抖、泣不成声,其母亲因为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而生气离开,司法社工紧紧握着小花的手,检察官邀请心理治疗师及时为其开展心理疏导。小花在游戏中放松了身心,使取证得以顺利进行。 检察官通过社会调查得知,小花的爸爸已经去世多年,妈妈一人打工养活4个孩子。小花因学籍问题无法就近入学,在一个偏远的学校借读,年幼的她每天要坐近1个小时的公交车才能到达学校,因为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导致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经评估,小花有重度焦虑、重度抑郁症状。虽然犯罪分子依法得到惩处,但是小花的遭遇牵动着检察官的心。检察官奔走于教育和民政部门,经过多方努力,为她协调在家门口的小学就近入学,并发放两万元的司法救助金。 随着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频繁出现,二七区检察院在未成年人关爱中心的基础上,联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病区设立“萤光·心理修复基地”,针对涉案未成年人精神情绪问题,建立一支由精神科医师、精神科专科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评估师、康复训练师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多元化的治疗和康复方式,为涉案未成年人找到新生的希望。 以法为名教育挽救罪错少年 一面写着“人民检察护青春 暖心帮教促成长”的锦旗,悬挂在“萤光”未检团队工作室,诉说着一个涉案未成年人的故事。 17岁的小李是“萤光”未检团队办理的一起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因其系从犯,且具有自首等情节,具备监管帮教条件,二七区检察院决定对其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考验期为10个月。检察官在帮教过程中,得知小李因视力原因,想考取按摩资格证书,获得一技之长,便联合司法社工为其加油打气。 2024年12月18日,二七区检察院与专门学校会签文件,成立未成年人矫治教育检察官办公室,设立“萤光·行为矫治基地”,打通检察机关履职与专门学校矫治教育的链接通道。还联合区委政法委、教育、妇联等单位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帮教机制,与团区委会签《关于构建二七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协议》,引入司法社工开展社会化帮教工作,在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教育、感化、挽救罪错未成年人,用萤光汇聚更多的光和热,引领迷途少年找到人生的航向。2024年以来,“萤光”未检团队已成功教育帮扶80余名罪错未成年人。 “萤光”未检团队还依托本院司法社工工作站,设立“萤光·社工帮教基地”,每月举行两次“萤光·回归课堂”,开展集中帮教、普法教育或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以治为本筑牢预防与治理防护网 近年来,二七区检察院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时,针对宾馆、酒店、网吧、私人影院违规接待未成年人问题开展综合履职,针对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校园欺凌等问题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二七区检察院依托最高人民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及时发现控辍保学、强制报告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线索,通过公益诉讼、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沟通会商等形式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监督职责,实现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社会共治大格局。 针对困境未成年人、监护人涉罪失管未成年人子女、留守流动儿童,检察院与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关工委等建立司法、心理、医疗、教育等多元化救助机制,在郑州市民政局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申请“青春护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项目,建立“萤光·综合救助基地”,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未成年人保护矩阵。 为增强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保护更多的孩子免受伤害,“萤光”团队检察官携手司法社工、志愿者设计青春自护、防性侵专门课程,走进辖区中小学开展法治宣讲,受益青少年达10万余人,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