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川菜是四川亮丽的文化名片、产业名片,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承载着巴蜀文化的精神价值。 近日,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实验管理中心川菜技艺传承和创新孵化的灶台案板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这是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沉浸体验式的法规专场新闻发布会。 《条例》共29条,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对传承川菜技艺、弘扬川菜文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消费扩大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产业发展 发布会前,记者参观了四川旅游学院饮食文化博物馆和实验实训教学区,在鼎、鬲、簋、簠的变迁中,在一本本泛黄的菜谱中,感受到川菜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条例》紧扣川菜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凝练,上升为法规条文。同时,注重将川菜产业布局与资源产地、地域文化、品牌优势相结合,健全完善促进川菜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川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完善川菜产业生态链。 《条例》明确,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川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川菜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大众餐饮与精致餐饮并进,‘烟火气’和‘国际范’并存,可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尹奇志说,今后将在推动川菜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让川菜继续“百花齐放”。 “作为教育工作者、产业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旅游学院烹饪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孝洪说,此次为川菜立法,可以将产业链打通,集中发力发展川菜。 《条例》还鼓励川菜与其他特色产业结合,支持举办川菜美食节等活动,结合川酒、川剧、川茶等,打造四川特色消费场景。 加强人才培养 川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四川省已有60余所院校开设了川菜烹饪、餐饮管理、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年输送专业人才近两万名,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链条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上,院校通过“校企共建”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断推动川菜教育从“师徒相传”向“标准化、科学化”跨越。 “对于计划报考川菜相关专业的同学,其未来成长的空间非常广阔。”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冲告诉记者,川菜相关专业的学生至少有五大职业发展方向:成为技术深耕型人才、管理创新型人才、文化传播型人才、教育科研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 《条例》明确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川菜相关专业或者课程;明确推动实施川菜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开展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明确定期举办川菜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川菜优秀技能人才申报“中华技能大赛”“四川工匠”等奖项或者荣誉称号。 “《条例》中有很多条款是关于保护和促进川菜人才培养和就业帮扶的内容,让我对今后的就业信心倍增。”四川旅游学院烹饪系学生谢宜杨说,将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对川菜产业发展的关心。 四川省非遗协会川菜专委会主任、教授杜莉表示,今后将积极推动川菜技艺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继续组织或协调川菜传承人的研修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情景教学+实地调研”五位一体模式,提升川菜传承人技艺水平和传承创新能力。 传承弘扬文化 如何让川菜的“地方味”更有“世界范”,尹奇志表示将从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川菜文化传承创新,让川菜不仅有“巴蜀味”,还要有“国际范”。 以文化为根,让川菜“活起来”。《条例》明确应加强川菜文化发掘。四川省商务厅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院校、行业组织、媒体等开展川菜文化理论研究,系统梳理川菜历史脉络。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天府名菜的文化历史、烹饪技艺的传播,让“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代代相传。 以创新为翼,让川菜“潮起来”。“我们将积极配合科技、经信等部门,加强对川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尹奇志表示,在坚守川菜烹饪技艺基础上,鼓励川菜生产经营者在菜品食材、品质、文化体验等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川菜有更多国际化的表达。 川菜国际知名度极高,但其形象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杜莉表示,川菜专委会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沟通联系,联合相关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川菜产业链的企业以及媒体等,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开展川菜非遗展示展览,以川菜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形式,加强川菜国际传播,更好地提升川菜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助力企业“出海” “立法后的标准规范会促使餐饮从业者按照传统的工艺和食材要求制作川菜,大家在餐厅点餐时能品尝到更原汁原味的麻婆豆腐、回锅肉等经典菜品。”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贺江华说,能吃到更正宗的川菜,是川菜立法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随着对川菜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保护与推广,民众将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川菜背后的文化故事、历史渊源,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川菜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就业,无论是在食材种植、加工还是餐饮服务等环节,都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何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确保川菜的“个性化”?杜莉认为,对经典菜肴最好的保护就是对标准的“固化”,国标和省标的等级高,其规定的技术要求更基础、更体现共性,而企业标准等级低,其规定的技术要求则更高、更细,更体现企业及其菜品的个性。 谈到如何推动川菜加速“出海”,尹奇志表示,将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目前川菜企业“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对外投资开川菜餐厅。像老房子、成都印象等就分别在葡萄牙里斯本和美国洛杉矶开设了餐厅。二是输出品牌、技术和人才。成都饮食公司旗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陈麻婆豆腐”就在日本东京开设了分店,广受欢迎。三是出口川菜食材、调味品。作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酱,出口国家超80个、年销量超亿瓶。 尹奇志介绍,四川省商务厅将搭建对外交流合作贸易平台,面向川菜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备案辅导。利用“川行天下”支持政策,鼓励川菜企业赴境外参会参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四川旅游学院连续举办了海外中餐社团负责人研修班,取得了较好反响。“我们将积极支持院校、行业组织等面向海外川菜从业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传播川菜文化。”尹奇志表示,要把境外川菜从业人员“请进来”。

|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为川菜立法推动川菜文化传承创新
|
让“地方味”更有“世界范”
|
|
|
|
( 2025-05-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杨傲多
川菜是四川亮丽的文化名片、产业名片,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承载着巴蜀文化的精神价值。 近日,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实验管理中心川菜技艺传承和创新孵化的灶台案板前,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举行《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新闻发布会,这是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沉浸体验式的法规专场新闻发布会。 《条例》共29条,已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对传承川菜技艺、弘扬川菜文化、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消费扩大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产业发展 发布会前,记者参观了四川旅游学院饮食文化博物馆和实验实训教学区,在鼎、鬲、簋、簠的变迁中,在一本本泛黄的菜谱中,感受到川菜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条例》紧扣川菜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凝练,上升为法规条文。同时,注重将川菜产业布局与资源产地、地域文化、品牌优势相结合,健全完善促进川菜发展工作机制,推动川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完善川菜产业生态链。 《条例》明确,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共享,加强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为川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川菜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大众餐饮与精致餐饮并进,‘烟火气’和‘国际范’并存,可以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四川省商务厅副厅长尹奇志说,今后将在推动川菜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让川菜继续“百花齐放”。 “作为教育工作者、产业工作者,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四川旅游学院烹饪科学技术带头人徐孝洪说,此次为川菜立法,可以将产业链打通,集中发力发展川菜。 《条例》还鼓励川菜与其他特色产业结合,支持举办川菜美食节等活动,结合川酒、川剧、川茶等,打造四川特色消费场景。 加强人才培养 川菜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四川省已有60余所院校开设了川菜烹饪、餐饮管理、食品科学等相关专业,年输送专业人才近两万名,形成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全链条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上,院校通过“校企共建”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断推动川菜教育从“师徒相传”向“标准化、科学化”跨越。 “对于计划报考川菜相关专业的同学,其未来成长的空间非常广阔。”四川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冲告诉记者,川菜相关专业的学生至少有五大职业发展方向:成为技术深耕型人才、管理创新型人才、文化传播型人才、教育科研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融入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国家战略。 《条例》明确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川菜相关专业或者课程;明确推动实施川菜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开展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评价工作;明确定期举办川菜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川菜优秀技能人才申报“中华技能大赛”“四川工匠”等奖项或者荣誉称号。 “《条例》中有很多条款是关于保护和促进川菜人才培养和就业帮扶的内容,让我对今后的就业信心倍增。”四川旅游学院烹饪系学生谢宜杨说,将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对川菜产业发展的关心。 四川省非遗协会川菜专委会主任、教授杜莉表示,今后将积极推动川菜技艺传承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继续组织或协调川菜传承人的研修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拓展教学+情景教学+实地调研”五位一体模式,提升川菜传承人技艺水平和传承创新能力。 传承弘扬文化 如何让川菜的“地方味”更有“世界范”,尹奇志表示将从两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川菜文化传承创新,让川菜不仅有“巴蜀味”,还要有“国际范”。 以文化为根,让川菜“活起来”。《条例》明确应加强川菜文化发掘。四川省商务厅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院校、行业组织、媒体等开展川菜文化理论研究,系统梳理川菜历史脉络。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天府名菜的文化历史、烹饪技艺的传播,让“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代代相传。 以创新为翼,让川菜“潮起来”。“我们将积极配合科技、经信等部门,加强对川菜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纳入科技计划支持范围。”尹奇志表示,在坚守川菜烹饪技艺基础上,鼓励川菜生产经营者在菜品食材、品质、文化体验等方面大胆创新,推动川菜有更多国际化的表达。 川菜国际知名度极高,但其形象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杜莉表示,川菜专委会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沟通联系,联合相关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川菜产业链的企业以及媒体等,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开展川菜非遗展示展览,以川菜的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形式,加强川菜国际传播,更好地提升川菜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助力企业“出海” “立法后的标准规范会促使餐饮从业者按照传统的工艺和食材要求制作川菜,大家在餐厅点餐时能品尝到更原汁原味的麻婆豆腐、回锅肉等经典菜品。”四川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贺江华说,能吃到更正宗的川菜,是川菜立法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随着对川菜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保护与推广,民众将有更多机会深入了解川菜背后的文化故事、历史渊源,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长远来看,规范的川菜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就业,无论是在食材种植、加工还是餐饮服务等环节,都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如何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确保川菜的“个性化”?杜莉认为,对经典菜肴最好的保护就是对标准的“固化”,国标和省标的等级高,其规定的技术要求更基础、更体现共性,而企业标准等级低,其规定的技术要求则更高、更细,更体现企业及其菜品的个性。 谈到如何推动川菜加速“出海”,尹奇志表示,将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目前川菜企业“出海”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对外投资开川菜餐厅。像老房子、成都印象等就分别在葡萄牙里斯本和美国洛杉矶开设了餐厅。二是输出品牌、技术和人才。成都饮食公司旗下的中华老字号品牌“陈麻婆豆腐”就在日本东京开设了分店,广受欢迎。三是出口川菜食材、调味品。作为“川菜之魂”的郫县豆瓣酱,出口国家超80个、年销量超亿瓶。 尹奇志介绍,四川省商务厅将搭建对外交流合作贸易平台,面向川菜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备案辅导。利用“川行天下”支持政策,鼓励川菜企业赴境外参会参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四川旅游学院连续举办了海外中餐社团负责人研修班,取得了较好反响。“我们将积极支持院校、行业组织等面向海外川菜从业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传播川菜文化。”尹奇志表示,要把境外川菜从业人员“请进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