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姚晴佩 蒋建飞 “过去遇到劳动纠纷,工会、仲裁、法院多头跑,现在有了治理中心,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4月25日,在浙江省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内,某企业负责人与员工在法官指导下签订调解协议,劳动监察部门同步介入后续用工整改。据悉,这样“调解+普法+监管”的协同调解,几乎天天都在进行。 衢州智造新城作为全市招商引资主平台、工业强市主阵地,重点企业超1100家,吸纳逾11万名产业工人。2024年,园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达520件,占全市总量的86.7%,涉裁员、调岗、劳动合同、社保缴纳等引发的纠纷占近四成。 如何升级劳动争议解决法治“生态圈”?今年2月,多方协同一站解纷的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应运而生。 企业办事更方便 4月11日,一场围绕企业是否要补发绩效工资的纠纷正在紧张调解。2023年,离职员工卫某向某材料公司主张相应的绩效奖金,引发纠纷。承办法官运用“三步调解法”:精准锁定争议焦点、明晰举证责任边界、引导利益平衡,最终促成双方达成14000元的补偿协议。 调解结束后,法官现场开展以案释法,重点解析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构建要点。 “劳动争议解决法治‘生态圈’升级后,既能及时化解矛盾,更能帮助企业‘强身健体’。”参与本次调解的省人大代表、企业财务主管陆利红由衷感慨道。 针对劳动争议高发问题,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编制《劳动争议案件十大典型案例》《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100问》《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指引》等手册,定期发布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从加班费争议到竞业限制纠纷,136件审结案件被分类梳理,揭示用工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2月28日,由智造新城管委会、衢州两级法院、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设立的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设有劳动争议法律咨询、立案、调解、开庭等区域,为企业和工人提供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执行、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有效实现了劳动争议纠纷在园区就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地”。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多部门开展联合普法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 纠纷解决更高效 在调解员郑关新的记事本上,不同颜色的便笺纸贴着紧急、续调、诉讼风险等提示信息。休息片刻后,郑关新开始了一起案件的调解。 这是一起关于劳动工资的纠纷,申请人为某企业的5名员工,该企业于2024年底停止经营,5人因工资发放和劳动补偿金与企业开始长达4个月的谈判,一直未果,直至劳动仲裁。 “在劳动仲裁程序中,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与仲裁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很显然,调解程序更有优势,调解成功后文书生效时间短、处理流程快。”经过郑关新释法明理后,双方现场达成调解合意,企业承诺按时履约。仅用了半天时间,这起持续了4个月的纠纷顺利化解。 参与调解案件24件,调解成功率84%,其中,仲裁前调解成功14件,诉讼前调解成功6件,这是郑关新入驻治理中心一个半月的成绩单。 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从源头化解矛盾,智造新城法院副院长苏来琪介绍说:“现在,我们通过将调解程序前置到劳动仲裁之前,在纠纷刚产生的时候就及时介入,快速锁定争议焦点,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不仅节约仲裁和司法资源,更通过源头介入实现劳动纠纷化解的高效闭环。” 裁判尺度更统一 2024年,原告叶某因被告某燃气公司调岗降薪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后叶某不服裁决,将该燃气公司诉至智造新城法院。 今年3月,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法院经审理认定,该燃气公司基于效率调整岗位属合法用工自主权,薪酬变动未违反劳动合同变更强制性规定,判决驳回原告诉请,与仲裁结果形成裁判统一。 治理中心成立以来,智造新城法院与劳动仲裁委通过机制共建与标准衔接的双向联动,构建起劳动争议化解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月度联席会商、联合发布“裁判指引”、同堂培训等机制,统一裁判标准,提升劳动争议化解效能。 如今,在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随着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的标准更趋统一,当事人对诉前调解和调解员的信任度明显提升,很多原先需要通过诉讼才能解决的纠纷,现在通过调解就能解决,进入仲裁和诉讼的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 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36件,其中,进入仲裁和诉讼的仅11件,同比下降10%。 智造新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舒燕华介绍说:“智造新城法院立足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小切口’,深化当事人‘一件事’改革,未来将持续打造商事调解中心、破产公共服务中心等更多‘一件事’解纷场景,让司法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司法动能。”

|
衢州智造新城“一站式”服务化解园区纠纷
|
构建劳动争议解决法治“生态圈”
|
|
|
|
( 2025-04-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姚晴佩 蒋建飞 “过去遇到劳动纠纷,工会、仲裁、法院多头跑,现在有了治理中心,问题在‘家门口’就能解决。”4月25日,在浙江省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内,某企业负责人与员工在法官指导下签订调解协议,劳动监察部门同步介入后续用工整改。据悉,这样“调解+普法+监管”的协同调解,几乎天天都在进行。 衢州智造新城作为全市招商引资主平台、工业强市主阵地,重点企业超1100家,吸纳逾11万名产业工人。2024年,园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达520件,占全市总量的86.7%,涉裁员、调岗、劳动合同、社保缴纳等引发的纠纷占近四成。 如何升级劳动争议解决法治“生态圈”?今年2月,多方协同一站解纷的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应运而生。 企业办事更方便 4月11日,一场围绕企业是否要补发绩效工资的纠纷正在紧张调解。2023年,离职员工卫某向某材料公司主张相应的绩效奖金,引发纠纷。承办法官运用“三步调解法”:精准锁定争议焦点、明晰举证责任边界、引导利益平衡,最终促成双方达成14000元的补偿协议。 调解结束后,法官现场开展以案释法,重点解析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构建要点。 “劳动争议解决法治‘生态圈’升级后,既能及时化解矛盾,更能帮助企业‘强身健体’。”参与本次调解的省人大代表、企业财务主管陆利红由衷感慨道。 针对劳动争议高发问题,衢州智造新城人民法院编制《劳动争议案件十大典型案例》《企业劳动用工风险防控100问》《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控指引》等手册,定期发布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从加班费争议到竞业限制纠纷,136件审结案件被分类梳理,揭示用工管理中的共性问题。 2月28日,由智造新城管委会、衢州两级法院、市人社局、市总工会联合设立的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设有劳动争议法律咨询、立案、调解、开庭等区域,为企业和工人提供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执行、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有效实现了劳动争议纠纷在园区就地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地”。该中心自运行以来,多部门开展联合普法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 纠纷解决更高效 在调解员郑关新的记事本上,不同颜色的便笺纸贴着紧急、续调、诉讼风险等提示信息。休息片刻后,郑关新开始了一起案件的调解。 这是一起关于劳动工资的纠纷,申请人为某企业的5名员工,该企业于2024年底停止经营,5人因工资发放和劳动补偿金与企业开始长达4个月的谈判,一直未果,直至劳动仲裁。 “在劳动仲裁程序中,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与仲裁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很显然,调解程序更有优势,调解成功后文书生效时间短、处理流程快。”经过郑关新释法明理后,双方现场达成调解合意,企业承诺按时履约。仅用了半天时间,这起持续了4个月的纠纷顺利化解。 参与调解案件24件,调解成功率84%,其中,仲裁前调解成功14件,诉讼前调解成功6件,这是郑关新入驻治理中心一个半月的成绩单。 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从源头化解矛盾,智造新城法院副院长苏来琪介绍说:“现在,我们通过将调解程序前置到劳动仲裁之前,在纠纷刚产生的时候就及时介入,快速锁定争议焦点,有效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不仅节约仲裁和司法资源,更通过源头介入实现劳动纠纷化解的高效闭环。” 裁判尺度更统一 2024年,原告叶某因被告某燃气公司调岗降薪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后叶某不服裁决,将该燃气公司诉至智造新城法院。 今年3月,案件进入诉讼程序,法院经审理认定,该燃气公司基于效率调整岗位属合法用工自主权,薪酬变动未违反劳动合同变更强制性规定,判决驳回原告诉请,与仲裁结果形成裁判统一。 治理中心成立以来,智造新城法院与劳动仲裁委通过机制共建与标准衔接的双向联动,构建起劳动争议化解的协同治理体系。通过月度联席会商、联合发布“裁判指引”、同堂培训等机制,统一裁判标准,提升劳动争议化解效能。 如今,在衢州智造新城劳动争议协同治理中心,随着劳动监察、调解仲裁、诉讼的标准更趋统一,当事人对诉前调解和调解员的信任度明显提升,很多原先需要通过诉讼才能解决的纠纷,现在通过调解就能解决,进入仲裁和诉讼的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 截至目前,该中心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36件,其中,进入仲裁和诉讼的仅11件,同比下降10%。 智造新城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舒燕华介绍说:“智造新城法院立足劳动争议纠纷化解‘小切口’,深化当事人‘一件事’改革,未来将持续打造商事调解中心、破产公共服务中心等更多‘一件事’解纷场景,让司法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司法动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