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刘中全 张美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023年12月22日,吉林省委政法委在辽源市召开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工作会议,拉开了全省综治中心建设的序幕。 2024年,省委政法委在全省部署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有力量进驻、有专门场地、有专项经费、有编制机构”“四有”为标准,助推综治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要以整合资源、方便群众为目标,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纠纷流转的‘主动脉’。”在吉林省扶余市综治中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明伟对功能区的统一规划、科学设置给予肯定。 如今,在这片大地上,速裁法庭、专业调解员、社区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纷纷入驻……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跑出“加速度”,为“中国之治”吉林篇谱写新的篇章。 扎根基层 “咱们边散心边聊天,慢慢讲。”走进梨树县综治中心,专业调解员正要带着前来诉说烦心事的张女士前往综治中心大楼对面的韩洲公园。边走边说,张女士心底的“坚冰”也在对方如初春般温暖的言语中渐渐融化。 “只有靠近群众,沉下身子去听群众声音,才能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梨树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该县综治中心利用毗邻梨树县韩洲公园这一地理优势,创造性探索出“走读式调解”工作法。专业调解员带着矛盾纠纷当事人到公园里边散心边调解,既缓和了当事人的急躁情绪,更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通过这一调解方法,2024年,梨树县综治中心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0余件,真正为群众解开“心结”,做到“事结”。 同样的创新模式也在其他地区悄然兴起,从“等群众上门”到“上门找群众”,通化市以综治中心为“指挥部”,以网格单元为“桥头堡”,依托群众中产生的千余名网格员,建立“人在格中,事在网中”工作机制,将源头预防、受理处置的场所都“搬”到了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第一线;辽源市组建由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组成的“编外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发现矛盾,并依托群众力量,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纠纷,搭建起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长春市二道区综治中心组建由物业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等20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调解队伍,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核心所在。全省各级综治中心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汇聚众人智慧与力量,扎实推进群防群治工作,确保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及最终评判者。 诉前解纷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汪清县,有这样一件困扰李、秦两家多年的烦心事,由于区分耕地边界的界桩消失不见,两家在土地边界问题上多次产生矛盾,逐渐从口角争论上升到提起诉讼。 “对于涉农纠纷,一判了之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从根源上化解双方矛盾。”汪清县综治中心速裁法庭组织经营站、土地所、村委会及当事双方一同到耕地现场联合调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两家讲解土地相邻权等法律知识,当场利用专业仪器对两家的耕地重新划分边界、确定界桩。该县综治中心以“有解”思维使“难解”变“优解”,2024年以来,汪清县涉土地纠纷类矛盾同比下降43.6%,化解率达100%。 在舒兰市天德乡,“法律明白人”李林森坚持将民法典、土地承包法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自身“必修课”,常态化组织入户普法、集体学法,“有问题问法律”“有情况找老李”已成为村民的普遍共识。为了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舒兰市依托综治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设法治讲堂32期,受众16万余人次。 除此之外,全省法院全面对接综治中心,建成“一站式”“家门口”解纷服务体系;检察机关把公开听证现场“搬”到综治中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了检察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公安机关以日常接处警、“街面警务站”“警地融合”等为抓手,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社情民意,把矛盾扼杀在萌芽之中;司法行政机关抓实抓细全民普法,在全省拓展并建立了1万余个“百姓说事点”。 诉前调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解决在居民家门口,不仅减少了诉讼成本,更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2024年至今,全省各地依托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8%,22.8万起矛盾纠纷实现诉前化解,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为45.5%。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法治力量成为“案结事了人和”的最生动注脚、最鲜明底色。 智能支撑 “原公司欠缴社保费,我们到新公司无法参保,这该怎么办?”在进行信访接待时,延边州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社保费争议涉及税务、医保、社保、人社等多个部门,单靠当事人去“张嘴”“跑腿”,极大降低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为切实护好群众“钱袋子”,延边州委政法委牵头州税务局等12个部门,以机制文件形式推动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纠纷调解组织入驻州综治中心。 “这次群众只需要跑这一地,就能妥善解决。”延边州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机制建立后,依托综治中心这个“中枢”“纽带”,各部门职能分工更加明晰、资源对接更加高效,群众反映的社保征缴问题均已得到及时解决。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群众问题、提前介入,化解群众矛盾,是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四平市综治中心,一条“平信办”平台上弹出的求助信息,引起工作人员注意——“请求帮助,道路施工把我家饭店门口堵上了,我们无法正常营业。”四平市综治中心立即将该事件纳入紧急处理流程,迅速协调相关部门,经过积极沟通协调,施工单位开放了影响饭店营业的相关路段并承诺给予补偿,确保了饭店的正常运营。 “多亏综治中心及时帮助,我们才能这么快恢复营业。”事后饭店老板感激地说。 “平信办”小程序已累计接收群众诉求两万余件,响应率达100%,解决率达99.48%。如今,更多类似“平信办”的平台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辽源市为基层网格长配发手持信息终端,接入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立体化社会治理监管体系;白山市引入“中国司法便民平台”,在线法律咨询、文书服务、诉讼服务、经典案例、以案释法等功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梅河口市依托线上平台将诉前调解案件、矛盾纠纷类警情、信访事项全量流转到综治中心,集中力量统一调处化解…… 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透明度与效率,还确保了群众每次求助都能迅速获得响应并得到妥善处理。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各地综治中心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实现了问题精准定位、高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全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一站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是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重要举措。 未来,吉林省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吉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打造诉求解决“主阵地”
|
吉林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跑出“加速度”
|
|
|
( 2025-04-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刘中全 张美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023年12月22日,吉林省委政法委在辽源市召开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工作会议,拉开了全省综治中心建设的序幕。 2024年,省委政法委在全省部署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有力量进驻、有专门场地、有专项经费、有编制机构”“四有”为标准,助推综治中心建设提质增效。 “要以整合资源、方便群众为目标,把综治中心打造成纠纷流转的‘主动脉’。”在吉林省扶余市综治中心,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明伟对功能区的统一规划、科学设置给予肯定。 如今,在这片大地上,速裁法庭、专业调解员、社区工作者、“法律明白人”纷纷入驻……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跑出“加速度”,为“中国之治”吉林篇谱写新的篇章。 扎根基层 “咱们边散心边聊天,慢慢讲。”走进梨树县综治中心,专业调解员正要带着前来诉说烦心事的张女士前往综治中心大楼对面的韩洲公园。边走边说,张女士心底的“坚冰”也在对方如初春般温暖的言语中渐渐融化。 “只有靠近群众,沉下身子去听群众声音,才能真正做到为民解忧。”梨树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该县综治中心利用毗邻梨树县韩洲公园这一地理优势,创造性探索出“走读式调解”工作法。专业调解员带着矛盾纠纷当事人到公园里边散心边调解,既缓和了当事人的急躁情绪,更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通过这一调解方法,2024年,梨树县综治中心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0余件,真正为群众解开“心结”,做到“事结”。 同样的创新模式也在其他地区悄然兴起,从“等群众上门”到“上门找群众”,通化市以综治中心为“指挥部”,以网格单元为“桥头堡”,依托群众中产生的千余名网格员,建立“人在格中,事在网中”工作机制,将源头预防、受理处置的场所都“搬”到了离人民群众最近的第一线;辽源市组建由社区干部、物业保安组成的“编外人员”,利用自身优势,及时发现矛盾,并依托群众力量,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纠纷,搭建起基层治理的“第一道防线”;长春市二道区综治中心组建由物业工作人员、“五老”人员等20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调解队伍,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发动和依靠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核心所在。全省各级综治中心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汇聚众人智慧与力量,扎实推进群防群治工作,确保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广泛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及最终评判者。 诉前解纷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汪清县,有这样一件困扰李、秦两家多年的烦心事,由于区分耕地边界的界桩消失不见,两家在土地边界问题上多次产生矛盾,逐渐从口角争论上升到提起诉讼。 “对于涉农纠纷,一判了之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从根源上化解双方矛盾。”汪清县综治中心速裁法庭组织经营站、土地所、村委会及当事双方一同到耕地现场联合调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两家讲解土地相邻权等法律知识,当场利用专业仪器对两家的耕地重新划分边界、确定界桩。该县综治中心以“有解”思维使“难解”变“优解”,2024年以来,汪清县涉土地纠纷类矛盾同比下降43.6%,化解率达100%。 在舒兰市天德乡,“法律明白人”李林森坚持将民法典、土地承包法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作为自身“必修课”,常态化组织入户普法、集体学法,“有问题问法律”“有情况找老李”已成为村民的普遍共识。为了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舒兰市依托综治中心远程视频系统开设法治讲堂32期,受众16万余人次。 除此之外,全省法院全面对接综治中心,建成“一站式”“家门口”解纷服务体系;检察机关把公开听证现场“搬”到综治中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促进了检察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公安机关以日常接处警、“街面警务站”“警地融合”等为抓手,深入大街小巷,了解社情民意,把矛盾扼杀在萌芽之中;司法行政机关抓实抓细全民普法,在全省拓展并建立了1万余个“百姓说事点”。 诉前调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田间地头、解决在居民家门口,不仅减少了诉讼成本,更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2024年至今,全省各地依托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8%,22.8万起矛盾纠纷实现诉前化解,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为45.5%。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法治力量成为“案结事了人和”的最生动注脚、最鲜明底色。 智能支撑 “原公司欠缴社保费,我们到新公司无法参保,这该怎么办?”在进行信访接待时,延边州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社保费争议涉及税务、医保、社保、人社等多个部门,单靠当事人去“张嘴”“跑腿”,极大降低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为切实护好群众“钱袋子”,延边州委政法委牵头州税务局等12个部门,以机制文件形式推动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纠纷调解组织入驻州综治中心。 “这次群众只需要跑这一地,就能妥善解决。”延边州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机制建立后,依托综治中心这个“中枢”“纽带”,各部门职能分工更加明晰、资源对接更加高效,群众反映的社保征缴问题均已得到及时解决。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群众问题、提前介入,化解群众矛盾,是实现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四平市综治中心,一条“平信办”平台上弹出的求助信息,引起工作人员注意——“请求帮助,道路施工把我家饭店门口堵上了,我们无法正常营业。”四平市综治中心立即将该事件纳入紧急处理流程,迅速协调相关部门,经过积极沟通协调,施工单位开放了影响饭店营业的相关路段并承诺给予补偿,确保了饭店的正常运营。 “多亏综治中心及时帮助,我们才能这么快恢复营业。”事后饭店老板感激地说。 “平信办”小程序已累计接收群众诉求两万余件,响应率达100%,解决率达99.48%。如今,更多类似“平信办”的平台正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辽源市为基层网格长配发手持信息终端,接入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立体化社会治理监管体系;白山市引入“中国司法便民平台”,在线法律咨询、文书服务、诉讼服务、经典案例、以案释法等功能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梅河口市依托线上平台将诉前调解案件、矛盾纠纷类警情、信访事项全量流转到综治中心,集中力量统一调处化解…… 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透明度与效率,还确保了群众每次求助都能迅速获得响应并得到妥善处理。全省各级综治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治理更智能、更高效。 各地综治中心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实现了问题精准定位、高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全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效能大幅提升,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一站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是落实中央政法委部署要求,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重要举措。 未来,吉林省将继续深化综治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吉林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