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更好推进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全面部署。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赋能教育、怎样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如何确保教育公平……针对实践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意见》提供了清晰指导,指明了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自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取得极大进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等问题。 周大旺指出,《意见》针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短板不足,共提出22条具体举措,明确了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导向、数字赋能、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等8项工作原则。 教育数字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意见》提出多项举措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意见》对人工智能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出要求,明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相关课程,鼓励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 筑牢网络平台安全防线 “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可信可控安全屏障”是《意见》强调的重要原则之一。 “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构建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介绍,《意见》提出要从基础设施、标准规范、财政投入、评价激励等方面不断完善保障体系,筑牢平台、网络、人工智能等安全防线。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数字化发展枢纽。为提升平台内容安全保障能力,《意见》要求严格资源内容审核制度,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和检测。同时,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强化实名管理。全面落实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强化核心和重要数据防篡改、防泄露、防滥用能力。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意见》对强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作出专门规定,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落实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机制,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评估制度,有效规避网络攻击、信息茧房、算法霸权、依赖成瘾等问题。还要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助力推动区域教育公平 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助推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是教育数字化应用的重镇、重点和关键。 如何以数字化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丽介绍了“宁夏经验”——通过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教育体系,聚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意见》对各地数字化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公平提出了要求。马丽透露,下一步,宁夏将加快研制自治区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在中小学设立信息科技副校长,建强教育数字化工作队伍。同时,分学段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新范式。 为强化数字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将加大数字帮扶和靶向培训力度,推出适合乡村学校和偏远山区学校的体系化应用指导示范课,精准提升薄弱学校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
九部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
|
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评估制度
|
|
|
|
( 2025-04-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教育数字化是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更好推进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总结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三年来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一个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进行全面部署。 人工智能如何更好赋能教育、怎样筑牢教育数字化安全屏障、如何确保教育公平……针对实践中的一些焦点问题,《意见》提供了清晰指导,指明了我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确保教育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自2022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取得极大进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师生数字素养待提升等问题。 周大旺指出,《意见》针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短板不足,共提出22条具体举措,明确了坚持立德树人、应用导向、数字赋能、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规划、安全发展、开放合作等8项工作原则。 教育数字化发展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意见》提出多项举措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等数字化的变革,全面支持教育决策和治理,赋能教育评价改革。 《意见》对人工智能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出要求,明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相关课程,鼓励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 筑牢网络平台安全防线 “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可信可控安全屏障”是《意见》强调的重要原则之一。 “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构建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介绍,《意见》提出要从基础设施、标准规范、财政投入、评价激励等方面不断完善保障体系,筑牢平台、网络、人工智能等安全防线。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数字化发展枢纽。为提升平台内容安全保障能力,《意见》要求严格资源内容审核制度,落实平台主体责任,定期组织开展安全评估和检测。同时,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教育领域身份和数据可信体系,强化实名管理。全面落实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强化核心和重要数据防篡改、防泄露、防滥用能力。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做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意见》对强化人工智能安全保障作出专门规定,要求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安全保障制度,落实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模型备案机制,探索建立算法安全评估制度,有效规避网络攻击、信息茧房、算法霸权、依赖成瘾等问题。还要加强对智能教育产品、工具、服务监管,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进校园管理。 助力推动区域教育公平 教育数字化发展是助推教育公平的重要引擎,中西部地区是教育数字化应用的重镇、重点和关键。 如何以数字化破解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马丽介绍了“宁夏经验”——通过对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贯通的智慧教育体系,聚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意见》对各地数字化发展推动区域教育公平提出了要求。马丽透露,下一步,宁夏将加快研制自治区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在中小学设立信息科技副校长,建强教育数字化工作队伍。同时,分学段部署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场景应用新范式。 为强化数字教育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将加大数字帮扶和靶向培训力度,推出适合乡村学校和偏远山区学校的体系化应用指导示范课,精准提升薄弱学校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周大旺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在资源扩容方面,让优质教育“人人可享、处处可达”。不断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新资源,促进教育信息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