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陈子文 钟羽青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公安局兴宾分局刑侦大队,有一间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追捕,也没有审讯室里的交锋,但上千起案件的突破口却在此悄然浮现。 实验室内有一个身影来回穿梭,他叫李吉财,是一名辅警。7年来,他用指纹、鞋印和生物检材等编织成一张张“证据之网”,为案件侦破提供坚实支撑。从技术“小白”到现场勘查专家,他累计参与勘查犯罪现场1000余次,提取指纹200余枚、生物检材500余份,直接支撑破获案件600余起,成为民警口中“离不开的技术王牌”。 2017年10月,初到刑侦大队的李吉财,连指纹刷都拿不稳。第一次跟随民警勘查凶案现场,腐臭味让他几欲呕吐,血腥场面更令他彻夜难眠。“那时候连物证袋都封不严实,总被前辈批评。”回忆起步时的窘迫,他笑了:“我就想,别人能行,我凭什么不行?” 为啃下刑事技术这块“硬骨头”,李吉财白天跟着民警跑现场,晚上泡在实验室比对数据。一沓沓现场勘查笔记和物证鉴定报告被他翻得卷了边。2018年的一起案件中,他在现场提取到重要线索,经反复比对,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那是我第一次独立为破案提供支撑,激动得整晚没睡着。”李吉财说。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如今的李吉财已成为刑事技术的“多面手”。 2023年10月,兴宾区城厢镇一起入室盗窃案中,现场环境复杂难辨,李吉财三赴现场模拟作案路线,甚至冒着暴雨攀上外墙防盗网,最终在钢管衔接处提取到关键线索,为案件破获提供方向。 刑事技术圈里有句话——“现场不会说谎,但证据会‘藏’”。2024年,兴宾区小平阳镇现金被盗案让专案组头疼不已——案发现场无监控,提取的14份生物检材经比对均无果,案件侦办一度陷入僵局。当大家转向外围排查时,李吉财却拎着勘查箱杀了个“回马枪”,对案发现场进行了更为深入、精细的二次勘查。他趴在现场的地板上,每一寸地板、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扫描、甄别,终于成功发现了几处此前未被注意到的痕迹,经过反复比对与鉴定,找到关键线索,为后续破案奠定坚实基础。 “其实第一次勘查时我就觉得不对劲,但当时没有发现。”李吉财说。他的“固执”让办案民警感慨:“他勘查很较真,恨不得拿筛子把土过一遍。” 这种“死磕”精神贯穿李吉财的职业生涯:一个比对200次是常态,一个实验48小时也属正常,勘查箱里镊子、毛刷、显现剂的摆放顺序7年未变。“有人觉得我们像‘实验室民工’,但我不这么想。”李吉财擦拭着显微镜镜头说:“每份物证都是无声的证人,我的任务就是替它们发声。” 从警7年,李吉财多次获得“优秀辅警”称号,曾获评“广西公安系统优秀警务辅助人员”称号。 当被问及梦想是什么时,李吉财笑着指指胸前的辅警编号:“数字不重要,能守着证据找真相,我觉得很有意义。”实验室的灯光依旧常亮,照在物证柜上,那里整整齐齐码着的,是一个技术尖兵对正义最沉默的告白。

|
|
李吉财:案件突破“离不开的技术王牌”
|
|
|
|
( 2025-04-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图为李吉财在勘查犯罪现场。
来宾市公安局供图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陈子文 钟羽青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公安局兴宾分局刑侦大队,有一间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追捕,也没有审讯室里的交锋,但上千起案件的突破口却在此悄然浮现。 实验室内有一个身影来回穿梭,他叫李吉财,是一名辅警。7年来,他用指纹、鞋印和生物检材等编织成一张张“证据之网”,为案件侦破提供坚实支撑。从技术“小白”到现场勘查专家,他累计参与勘查犯罪现场1000余次,提取指纹200余枚、生物检材500余份,直接支撑破获案件600余起,成为民警口中“离不开的技术王牌”。 2017年10月,初到刑侦大队的李吉财,连指纹刷都拿不稳。第一次跟随民警勘查凶案现场,腐臭味让他几欲呕吐,血腥场面更令他彻夜难眠。“那时候连物证袋都封不严实,总被前辈批评。”回忆起步时的窘迫,他笑了:“我就想,别人能行,我凭什么不行?” 为啃下刑事技术这块“硬骨头”,李吉财白天跟着民警跑现场,晚上泡在实验室比对数据。一沓沓现场勘查笔记和物证鉴定报告被他翻得卷了边。2018年的一起案件中,他在现场提取到重要线索,经反复比对,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那是我第一次独立为破案提供支撑,激动得整晚没睡着。”李吉财说。 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如今的李吉财已成为刑事技术的“多面手”。 2023年10月,兴宾区城厢镇一起入室盗窃案中,现场环境复杂难辨,李吉财三赴现场模拟作案路线,甚至冒着暴雨攀上外墙防盗网,最终在钢管衔接处提取到关键线索,为案件破获提供方向。 刑事技术圈里有句话——“现场不会说谎,但证据会‘藏’”。2024年,兴宾区小平阳镇现金被盗案让专案组头疼不已——案发现场无监控,提取的14份生物检材经比对均无果,案件侦办一度陷入僵局。当大家转向外围排查时,李吉财却拎着勘查箱杀了个“回马枪”,对案发现场进行了更为深入、精细的二次勘查。他趴在现场的地板上,每一寸地板、每一个角落都仔细扫描、甄别,终于成功发现了几处此前未被注意到的痕迹,经过反复比对与鉴定,找到关键线索,为后续破案奠定坚实基础。 “其实第一次勘查时我就觉得不对劲,但当时没有发现。”李吉财说。他的“固执”让办案民警感慨:“他勘查很较真,恨不得拿筛子把土过一遍。” 这种“死磕”精神贯穿李吉财的职业生涯:一个比对200次是常态,一个实验48小时也属正常,勘查箱里镊子、毛刷、显现剂的摆放顺序7年未变。“有人觉得我们像‘实验室民工’,但我不这么想。”李吉财擦拭着显微镜镜头说:“每份物证都是无声的证人,我的任务就是替它们发声。” 从警7年,李吉财多次获得“优秀辅警”称号,曾获评“广西公安系统优秀警务辅助人员”称号。 当被问及梦想是什么时,李吉财笑着指指胸前的辅警编号:“数字不重要,能守着证据找真相,我觉得很有意义。”实验室的灯光依旧常亮,照在物证柜上,那里整整齐齐码着的,是一个技术尖兵对正义最沉默的告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