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如何落地落实
· 充分发挥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引领作用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红色法治教育“正青春”
· 在法治框架下整治“加班文化”
· 设立直播打赏用户消费冷静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红色法治教育“正青春”

( 2025-03-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孙明春

  3月20日,一场以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主题的舞台剧《面向群众的审判》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琢玉讲堂上演。台上37名演员均为首经贸在校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正在法学院就读大一或大二年级,并非戏剧表演专业“科班出身”。台下600余名观众则是正在国家法官学院接受培训的“专业法官”,其中有100余名还是来自全国各地基层人民法院的院长。这场别开生面的时空汇聚,碰撞出令人欣喜的思想火花。
  演出结束后,参训学员代表上台畅谈了观感和心声。陕西省太白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岩谈到,作为“马专员”的陕西老乡感觉很自豪,马锡五的工作方法、马锡五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初心和担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法官助理熊健棋谈到,司法裁判绝不是孤立空谷旷野的正义之花,它应根植于百姓生活,今天的演出对我们基层审判人员既是鞭策也是鼓舞。
  首经贸法学院为何要组织学生编创这样一部红色剧目?这还得从学院办学历史说起。2024年,该院迎来办学40周年,在编撰《惑与不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志(1984-2024)》时,学院发现,首经贸虽为财经高校,但也蕴藏了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资源。首经贸法学院院长张世君提出,希望学院话剧团择机编创一部红色法治剧目,向学院办学40周年献礼。主创团队领到任务后,很快将目光锁定在马锡五办案故事上。
  主创团队翻阅了大量党史资料,利用暑假赶往甘肃省庆阳市和华池县调研、采风,反复推敲编创思路,9月开学后又从大一新生中补充选拔了一批演员,决心编排一部“青春版”马锡五断案的舞台剧。
  经过积极筹备,《面向群众的审判》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举行了全校公演。演出当天,来自全校各学院师生代表齐聚讲堂,演员们在舞台上情绪饱满,用心演绎,塑造了“封芝琴婚姻案”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生动复现。
  公演大获成功。演职人员虽然付出了辛劳,但也得到了满满的收获和肯定。作为该剧主创人员之一的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刘思齐谈到,自己一开始对“一刻也不离开群众”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理解并不深,直到亲自编创、参演这部剧,才真正明白了即便在边区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党依然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真正用意。作为该剧导演之一的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嘉怡,是该剧女主角“封捧儿”的扮演者,她最大的感触是,法律应该是有温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工作应真正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该剧男主角“马锡五”的扮演者温子杰是管理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也是该剧演职人员中唯一一名“双非”学生(非法学专业,非戏剧表演专业)。他对剧中马锡五的一句台词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边区的法律从来不是摆设,更不会是枷锁,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在法律的保护下自由作出自己的决定,我们希望大家相信,‘法律’才是各位的青天!”
  同学们演得动情,谈得真切,全程观看了公演的首经贸党委副书记欧阳沁和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毛百战也为同学们这份执着所打动。他们建议学院择机启动巡演工作,让红色法治文化“插上青春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其实,这已不是首经贸学生第一次编创红色剧目。早在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法学院话剧团就以一部《宝塔山下的审判》成功试水。该剧将我党在陕甘宁边区审理的“黄克功案”搬上舞台,彰显了共产党人反对司法特权的决心和司法为民的初心。
  《宝塔山下的审判》主要参演人杨钦智是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听闻学院在编创第二部红色剧目后,本已毕业工作的他又悄然跟进,多次下班后陪伴学弟学妹排练“磨戏”。经常跟杨钦智一起出现的还有2014级本科生赵思驰,他俩都是当年首经贸话剧团的创始人,在建团之初,就自觉将“青春”与“红色”并联起来,一直梦想在大学校园里编创出既有青春面庞,又有红色精神,还有时代价值的精品剧目。
  如今,乘着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发扬的春风,借助高校和社会各界对“立德铸魂”工作的大力支持,“杨钦智和赵思驰”们当年的编创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从《面向群众的审判》巡演所呈现的效果来看,红色司法传统不仅没过时,红色法治教育在高校里可谓“正青春”。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廉政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