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代昕
1954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70余载,书页已经泛黄,但其背后的理念、原则和故事值得永远铭记。 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报告共四个部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关于宪法草案基本内容的若干说明、关于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对宪法草案的意见、结论。 1954年9月16日至18日,代表们讨论宪法草案和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上午分组讨论,下午大会发言,共有89位代表发言。 所有发言的代表都兴奋地表示拥护宪法草案,同意刘少奇所作的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建议会议通过并正式公布这部宪法。 叶剑英代表说:“这部人民的宪法是我国人民幸福的保证书。” 1954年9月20日,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每位代表都拿到了一张浅红色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上面印有汉、蒙、藏、维四种文字。 代表们从下午4时50分开始投票,5时55分,执行主席周恩来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总数1197票,同意的1197票。全场起立,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五分钟。接着,周恩来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全场再次起立,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1954年宪法包括序言和正文,4章106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特别是总结五年以来国家机关工作的经验和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奠定了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 1954年宪法是人民的宪法。这不仅体现在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更体现在它所确立的人民民主原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还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上,第三章共15条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在《共同纲领》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基础上,增加了多项权利,如劳动权、休息权等。 (作者单位:全国人大图书馆)

|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
|
|
|
|
( 2025-03-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单行本(1954年)。 |
|
□ 代昕
1954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70余载,书页已经泛黄,但其背后的理念、原则和故事值得永远铭记。 1954年9月15日,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报告共四个部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关于宪法草案基本内容的若干说明、关于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对宪法草案的意见、结论。 1954年9月16日至18日,代表们讨论宪法草案和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上午分组讨论,下午大会发言,共有89位代表发言。 所有发言的代表都兴奋地表示拥护宪法草案,同意刘少奇所作的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建议会议通过并正式公布这部宪法。 叶剑英代表说:“这部人民的宪法是我国人民幸福的保证书。” 1954年9月20日,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表决采取无记名投票的办法,每位代表都拿到了一张浅红色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票”,上面印有汉、蒙、藏、维四种文字。 代表们从下午4时50分开始投票,5时55分,执行主席周恩来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总数1197票,同意的1197票。全场起立,掌声和欢呼声持续五分钟。接着,周恩来郑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全场再次起立,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 1954年宪法包括序言和正文,4章106条,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1954年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明确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特别是总结五年以来国家机关工作的经验和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经验,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奠定了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 1954年宪法是人民的宪法。这不仅体现在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更体现在它所确立的人民民主原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还体现在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上,第三章共15条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在《共同纲领》有关人民权利的规定基础上,增加了多项权利,如劳动权、休息权等。 (作者单位:全国人大图书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