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 本报通讯员 田胜平 文/图
“这次大会,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许多跟咱们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 3月12日下午,刚参加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英从北京回到板桥镇,就来到板桥村向村民宣讲“热乎乎”的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在李英看来,带着人民的嘱托全身心地、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日常工作,就是她贯彻全国人大会议精神最实际的行动。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完全国人大会议,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从当选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英十分感慨。 李英深知,要想当好一名人大代表,单凭以前的知识结构和过去的工作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她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一方面,学习宪法、立法法、监督法、选举法等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法律;另一方面,多次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代表学习班,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省人大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等。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她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她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社区发生。”回想起在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工作时的经历,李英深有感触。 “我们社区有12个小区、159栋居民楼,居住着4106户11212名群众。由于是老旧小区,这里曾经楼道杂物乱堆、绿化带杂草丛生、邻里关系不太和谐,矛盾纠纷较为突出,居民对社区工作不认可、不满意。为此,我们把每一栋楼划分为一个治理单元,社区的民主故事,也是从每栋楼开始。”李英说。 通过挨家挨户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电话以及建立楼栋微信群、设立选民接待日等方式,李英广泛收集着身边群众的意见建议,还总结出“居民要知晓、居民要参与、居民要监督、居民要满意”的工作原则。此外,推行政策宣传在楼栋、信息收集在楼栋、问题解决在楼栋、暖心服务在楼栋、环境治理在楼栋的“五在楼栋工作法”,切实把大家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以楼栋“微治理”带动社区“大治理”。 渐渐地,社区居民一有什么烦心事、麻烦事,就会主动来找李英。“李代表,我们年纪大了,儿女工作忙,有时生病了连做饭都困难,社区能不能帮我们建个食堂?”几年前,年迈的任阿姨找到李英诉起了苦。李英二话不说就采取行动,带着工作人员进行入户摸底。通过对社区5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一一走访,发现有类似需求的还不少。 “人民的呼声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李英与代表联络室的代表一道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寻找场地,联合相关部门,经过3年多的努力,最终建成了1600平方米集医养、康养、食养、文养为一体的养老服务驿站。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安全、专业的养老服务,这一举措深受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李英走访居民群众更频繁了:为了解决居民看病远、排队难问题,联系社区和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三甲医院的门诊延伸到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常规药物、享受常规问诊服务;建成了托育托幼中心,为就业工作的年轻人消除后顾之忧;协调解决减速带噪声扰民、小区停车难等问题……一件件具体实在的事情,不仅收获了群众的信任,也温暖了群众的心。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李英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李英所在的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只要打开人大代表联络室联系选民平台,就会发现诸如小区右侧路面损坏、广场休息椅破损、B8栋安装电梯等问题被一一记载。 “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选民点单、联络室派单、代表接单、选民评单、组织晒单’。”李英介绍说,收到居民的意见建议后,会用好“群众说事、代表接事、社区办事、议政会议事、社会评事”工作机制和代表意见建议层级办理反馈机制,着力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居民在楼栋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不属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职责范围的事情,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在李英看来,民主就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身为人大代表,她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英提出了关于支持贵州省开展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加强老旧小区电梯安全管理等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她继续发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明确酒吧违规容纳未成年人问题监管部门、防范校园安全风险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等建议,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解决。 对于李英来说,民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每天的工作日常。

|
全国人大代表李英:
|
楼栋“微治理”带动社区“大治理”
|
|
|
|
( 2025-03-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李英(中)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板桥村宣讲全国人大会议精神。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 本报通讯员 田胜平 文/图
“这次大会,是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许多跟咱们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 3月12日下午,刚参加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英从北京回到板桥镇,就来到板桥村向村民宣讲“热乎乎”的全国人大会议精神。在李英看来,带着人民的嘱托全身心地、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日常工作,就是她贯彻全国人大会议精神最实际的行动。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完全国人大会议,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从当选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英十分感慨。 李英深知,要想当好一名人大代表,单凭以前的知识结构和过去的工作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她一直努力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一方面,学习宪法、立法法、监督法、选举法等与代表履职密切相关的法律;另一方面,多次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代表学习班,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省人大会议、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等。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她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让她对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每天都在我们社区发生。”回想起在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工作时的经历,李英深有感触。 “我们社区有12个小区、159栋居民楼,居住着4106户11212名群众。由于是老旧小区,这里曾经楼道杂物乱堆、绿化带杂草丛生、邻里关系不太和谐,矛盾纠纷较为突出,居民对社区工作不认可、不满意。为此,我们把每一栋楼划分为一个治理单元,社区的民主故事,也是从每栋楼开始。”李英说。 通过挨家挨户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电话以及建立楼栋微信群、设立选民接待日等方式,李英广泛收集着身边群众的意见建议,还总结出“居民要知晓、居民要参与、居民要监督、居民要满意”的工作原则。此外,推行政策宣传在楼栋、信息收集在楼栋、问题解决在楼栋、暖心服务在楼栋、环境治理在楼栋的“五在楼栋工作法”,切实把大家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以楼栋“微治理”带动社区“大治理”。 渐渐地,社区居民一有什么烦心事、麻烦事,就会主动来找李英。“李代表,我们年纪大了,儿女工作忙,有时生病了连做饭都困难,社区能不能帮我们建个食堂?”几年前,年迈的任阿姨找到李英诉起了苦。李英二话不说就采取行动,带着工作人员进行入户摸底。通过对社区500多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一一走访,发现有类似需求的还不少。 “人民的呼声在哪里,工作就做到哪里。”李英与代表联络室的代表一道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寻找场地,联合相关部门,经过3年多的努力,最终建成了1600平方米集医养、康养、食养、文养为一体的养老服务驿站。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安全、专业的养老服务,这一举措深受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李英走访居民群众更频繁了:为了解决居民看病远、排队难问题,联系社区和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三甲医院的门诊延伸到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常规药物、享受常规问诊服务;建成了托育托幼中心,为就业工作的年轻人消除后顾之忧;协调解决减速带噪声扰民、小区停车难等问题……一件件具体实在的事情,不仅收获了群众的信任,也温暖了群众的心。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李英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李英所在的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只要打开人大代表联络室联系选民平台,就会发现诸如小区右侧路面损坏、广场休息椅破损、B8栋安装电梯等问题被一一记载。 “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选民点单、联络室派单、代表接单、选民评单、组织晒单’。”李英介绍说,收到居民的意见建议后,会用好“群众说事、代表接事、社区办事、议政会议事、社会评事”工作机制和代表意见建议层级办理反馈机制,着力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居民在楼栋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不属于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室职责范围的事情,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共同推动问题解决。 在李英看来,民主就在点点滴滴的小事里。身为人大代表,她提出的很多建议都是在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形成的。去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李英提出了关于支持贵州省开展适龄女孩HPV疫苗免费接种、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加强老旧小区电梯安全管理等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她继续发力,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明确酒吧违规容纳未成年人问题监管部门、防范校园安全风险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等建议,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解决。 对于李英来说,民主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每天的工作日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