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构建多方协同机制 共筑水域保护屏障
· 图片新闻
· 推动轨道交通全域无障碍
· 以司法之笔绘就古灵渠畔新“枫”景
· 全力守护百姓“菜篮子”
· 升级打造涉案财物管理中心
· 稳步推进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
· 举办联合帮教暨场所开放日活动

桂林溶江法庭:
以司法之笔绘就古灵渠畔新“枫”景

( 2025-03-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曹长青 欧阳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构成独特风景。
  在千年古灵渠畔,坐落着兴安县人民法院溶江人民法庭。近年来,该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融贯式”基层治理新机制,融汇基层治理体系全资源,贯穿矛盾纠纷全过程,促进纠纷在源头实质性化解。
  日前,当事人蒋某来到溶江法庭提交诉讼材料后,进入法治宣传教育中心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对依法解决问题的信心。随后通过法治小课堂,观看法官从经典案例视频库中挑选的相似事件视频,了解调解或判决情况,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基础。
  这是溶江法庭依托“政法小苑”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地”的生动展现。
  记者了解到,溶江人民法庭在新建办公大楼设有溶江镇社会综合治理中心,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基层治理体系和“政法小苑”地域优势,构建起“法庭+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民委员会”的“1+4”多元解纷格局,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专业化”调处、“全链条”服务的溶江模式。
  目前,溶江法庭邀请了23家组织、15名人民调解员入驻法院调解平台。法官团队创建“业务指导团”制度,组织网格员、村干部等到法庭参加“调解员小课堂”,借助庭审观摩、法治讲堂等载体,提升调解队伍依法解纷的能力与效率。
  去年6月7日,溶江法庭在溶江镇半圩村巡回审理一起纠纷。该案原、被告因邻里琐事引发肢体冲突,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和经济损失。法官在征求双方意愿后将审理现场设在村子里,组织村民旁听。
  “巡回审判方便了当事人,还给村民上了直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让大家知道遇事不能冲动。”半圩村党支部书记黄华感慨地说。
  为优化纠纷解决流程,溶江法庭优化功能分区,科学设置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服务、诉讼立案于一体的诉讼服务区。依托“互联网+诉讼服务”办案新模式,运用“云上法庭”及“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等平台,为群众提供网上立案、线上调解、远程开庭等便捷服务。
  面对山区群众住地偏远的情况,溶江法庭增设“午间法庭”“夜间法庭”“假日法庭”,极大地方便群众。同时,考虑到群众出行不便,法官转变工作方式,适时开展上门调解与送达工作,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溶江法庭庭长李夷平介绍说,法庭还结合辖区群众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开展“葡萄架下调解”,法官和司法所人员、村干部在与当事人“唠家常”的氛围中解纷止争,2022年以来,共指导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90余件次。
  “法庭是矛盾纠纷化解的‘前哨站’,是维护基层稳定、保障公平正义的‘桥头堡’。”兴安县人民法院院长邵国庆介绍,溶江法庭务实推进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