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周姗元 郭芳万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组织官兵深入学校、社区和老兵家中,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橄榄绿身影穿梭在驻地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 红歌嘹亮 雷锋精神薪火传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三明市泰宁县实验小学课堂上,某中队副中队长严道浚带领雷锋小分队与50余名师生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大家知道雷锋叔叔是怎样节约每一颗螺丝钉的吗?”严道浚站在孩子们中间,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作引,讲述雷锋补袜子、修汽车的故事。当讲到雷锋冒雨护送大娘回家时,四年级学生肖芸禾激动地举手说:“我爸爸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我从小在军营长大,长大后我也要像雷锋叔叔那样,把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中,武警三明支队创新开展的“五个一”教育实践——共唱一首红歌、讲述一组故事、赠送一本画册、组织一次劳动、开展一堂国防课,让雷锋形象从课本走向现实。官兵们精心制作《雷锋日记》漫画读本,用童趣笔触展现“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的经典场景,深受孩子们喜爱。 勋章闪耀 红色基因永赓续 活动期间,雷锋小分队走进驻地抗美援朝老兵张正明家中,官兵们向99岁老英雄致以崇高的军礼。随后,大家帮老人整理房间、擦拭家具,还帮忙检修家里电路。经过一番打理,老人的房间窗明几净。 官兵们围坐在老英雄身前,聆听那段枪林弹雨的抗战岁月,每一个细节都扣人心弦。 “帮老英雄擦拭军功章时,仿佛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警士熊柏洋感慨道,“听老英雄讲述抗美援朝峥嵘岁月,让我对军人使命有了更深理解。能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这样的青春特别有意义。” 近年来,武警三明支队将“寻访百名老兵”作为必修课,建立“1+1”结对机制,每月上门开展医疗巡诊、需求响应式服务。 军民携手 服务送到心坎上 活动中,雷锋小分队联合驻地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巾帼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清扫街道、规范停车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活动。官兵们和志愿者带着自制环保手工艺品刚一摆开,便吸引居民围成一圈。 “没想到当兵的小伙子讲解环保知识不仅专业,而且手还很巧。”社区居民李阿姨说。上等兵赵士顺带着工具上门,帮李阿姨把积攒的纸箱现场改造成多功能储物架。 “这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三明市泰宁县水西社区书记邓英艳指着焕然一新的文化墙说,“官兵们在活动前期走访收集了23条民生建议,连窨井盖防滑处理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主题活动延伸出的“微心愿认领”平台更显温情——孤寡老人需要收音机、留守儿童想要课外书……158个心愿3天内全部被官兵点亮。 “在此次学雷锋活动中,官兵们把自己所能与人民群众所需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树立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服务人民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武警三明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黄志明说。目前,他们正探索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服务矩阵:在3个区县设立军人服务站试行点,开通24小时应急热线;组建法律、医疗及综合服务3支服务队,定期开展“军营开放日”等活动。 从节日式慰问到常态化服务,武警三明支队正不断探索和深化新时代学雷锋精神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刻认识到,构建服务矩阵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将军队专业优势与群众迫切需求精准耦合,让雷锋精神在机制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校园到社区,从耄耋老兵到垂髫孩童,武警三明支队官兵用传承点亮初心,用行动践行誓言。正如战士们在《学雷锋实践活动手册》扉页写下的承诺:“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铆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

|
武警三明支队
|
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
|
|
|
|
( 2025-03-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
|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周姗元 郭芳万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组织官兵深入学校、社区和老兵家中,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活动。橄榄绿身影穿梭在驻地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军民鱼水深情。 红歌嘹亮 雷锋精神薪火传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在三明市泰宁县实验小学课堂上,某中队副中队长严道浚带领雷锋小分队与50余名师生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大家知道雷锋叔叔是怎样节约每一颗螺丝钉的吗?”严道浚站在孩子们中间,用“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作引,讲述雷锋补袜子、修汽车的故事。当讲到雷锋冒雨护送大娘回家时,四年级学生肖芸禾激动地举手说:“我爸爸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我从小在军营长大,长大后我也要像雷锋叔叔那样,把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活动中,武警三明支队创新开展的“五个一”教育实践——共唱一首红歌、讲述一组故事、赠送一本画册、组织一次劳动、开展一堂国防课,让雷锋形象从课本走向现实。官兵们精心制作《雷锋日记》漫画读本,用童趣笔触展现“出差一千里,好事一火车”的经典场景,深受孩子们喜爱。 勋章闪耀 红色基因永赓续 活动期间,雷锋小分队走进驻地抗美援朝老兵张正明家中,官兵们向99岁老英雄致以崇高的军礼。随后,大家帮老人整理房间、擦拭家具,还帮忙检修家里电路。经过一番打理,老人的房间窗明几净。 官兵们围坐在老英雄身前,聆听那段枪林弹雨的抗战岁月,每一个细节都扣人心弦。 “帮老英雄擦拭军功章时,仿佛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警士熊柏洋感慨道,“听老英雄讲述抗美援朝峥嵘岁月,让我对军人使命有了更深理解。能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这样的青春特别有意义。” 近年来,武警三明支队将“寻访百名老兵”作为必修课,建立“1+1”结对机制,每月上门开展医疗巡诊、需求响应式服务。 军民携手 服务送到心坎上 活动中,雷锋小分队联合驻地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巾帼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清扫街道、规范停车区,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科普活动。官兵们和志愿者带着自制环保手工艺品刚一摆开,便吸引居民围成一圈。 “没想到当兵的小伙子讲解环保知识不仅专业,而且手还很巧。”社区居民李阿姨说。上等兵赵士顺带着工具上门,帮李阿姨把积攒的纸箱现场改造成多功能储物架。 “这不是简单的义务劳动。”三明市泰宁县水西社区书记邓英艳指着焕然一新的文化墙说,“官兵们在活动前期走访收集了23条民生建议,连窨井盖防滑处理这些细节都考虑到了。” 主题活动延伸出的“微心愿认领”平台更显温情——孤寡老人需要收音机、留守儿童想要课外书……158个心愿3天内全部被官兵点亮。 “在此次学雷锋活动中,官兵们把自己所能与人民群众所需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树立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服务人民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武警三明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黄志明说。目前,他们正探索建立学雷锋常态化服务矩阵:在3个区县设立军人服务站试行点,开通24小时应急热线;组建法律、医疗及综合服务3支服务队,定期开展“军营开放日”等活动。 从节日式慰问到常态化服务,武警三明支队正不断探索和深化新时代学雷锋精神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刻认识到,构建服务矩阵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将军队专业优势与群众迫切需求精准耦合,让雷锋精神在机制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校园到社区,从耄耋老兵到垂髫孩童,武警三明支队官兵用传承点亮初心,用行动践行誓言。正如战士们在《学雷锋实践活动手册》扉页写下的承诺:“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铆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