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石 飞 □ 本报通讯员 杨文焕 “真是太感谢法官了,原以为要好几个月才能要回来的2000元租金,想不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近日,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康人民法庭,当事人边说边将一面锦旗送到法官手里。 “如我在诉”“小案不小”,一直是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秉持的司法理念;立足审判职能助力边疆民族地方社会治理,始终是临沧法院致力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临沧两级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持续激发17个人民法庭及诉讼服务站(点)“前沿哨所”和“桥梁纽带”作用,打通法院参与综合治理的“神经末梢”,倾力守护边疆稳固安宁、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是鲍卫忠群众工作法的核心内涵。 2024年6月,云南法院首个“鲍卫忠群众工作法调解室”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勐库人民法庭挂牌成立,这是云南法院、临沧法院学习践行鲍卫忠同志精神的生动缩影。 双江县勐库镇盛产大叶种茶,有的知名茶品就产自这里。为了茶乡各族群众和外来茶商的生计,“小马庭长”俸明荟每天奔走于茶山、茶坊、法庭和群众家中,在家长里短和纷繁琐碎里寻觅解纷断案的蛛丝马迹。 俸明荟把鲍卫忠群众工作法与当地制茶、泡茶、品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相结合,把制茶说情、泡茶说理、喝茶说法融入现代司法理念,摸索出“四杯茶”调解法,用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让辖区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诉中得以化解。 “像鲍卫忠同志一样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办案密码不在案桌上,而在田间地头、在群众身边。”每办一件纠纷或案子,俸明荟都会添加几名当事人或群众的微信,方便沟通了解和反馈进度。由于微信名叫“小马”,当事人和群众总以为她姓马,“小马庭长”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小马庭长,我的茶叶款拿不回来了。”“小马庭长,我亲戚打工受伤了,该怎么维权?”除了办案解纷,俸明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有问题,找小马”成为茶乡群众的共识。“群众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想到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早、在小,就是基层治理的题中之义。”俸明荟说。 治理之法关键在于人心 地域人文不一,治理之法各异,但不外乎“人心”。 除了勐库法庭的“四杯茶”调解法,临沧各基层法院、法庭也在探索符合本地区、民族实际的工作方法。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法院博尚人民法庭立足传统制陶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力非遗文化传承人、制陶大师设立“匠心调解室”,从制陶技艺中引申和挖掘出“五步调解工作法”;“古墨调解室”“共融调解室”“老铁工作室”等治理端口不断前移,以“和合”观念推动法治、德治的最基层融合,用温度司法解“法结”、抚“心结”…… 开“方子”容易,关键看“疗效”。 俐侎法官罗青松曾任永德县人民法院乌木龙人民法庭庭长。乌木龙彝族乡生活着13个民族的居民,有“黑衣部落”之称的俐侎人大部分居住于此,虽为彝族支系,但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为了更妥善高效解决好各民族间的矛盾纠纷,罗青松联合村“两委”、民族长者等多元力量,构建以“双语调解员”为主导、“双语法官”指导的特色民族调解模式,把法律适用和民族习惯、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搬到调解室,或者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里,民族群众间的烦心事在火塘边、田地里就得以解决。 “群众到法院就争一个‘理’字,就拗一个‘气’字,只会敲法槌不见得能解决问题。”罗青松说,“让群众把话说开了、理理顺了、气疏通了,心也就平了。”2024年以来,乌木龙人民法庭受理各类纠纷、案件252件,其中184件在诉前调解,60件调撤结案,仅有8件判决结案,平均结案周期4.37天,调解平台受理案件数同比下降37.61%。 同题共答做好治理问卷 “法官,你说得在理,我也同意村委会给出的意见,大家都是邻居,闹掰了对谁都不好。”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孟定涉外法庭内,一场涉侨纠纷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圆满化解。 同题共答,才能答好治理问卷。 孟定涉外法庭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外籍人口多、矛盾纠纷复杂等突出特点,聚焦打造先进边疆涉外法庭、助力辐射中心建设等多项任务目标,在党委领导下紧密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民间组织等的协调联动,共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动“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双线融合,深化“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揽子解决、一竿子见底。2024年以来,孟定涉外法庭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704件,以调解方式结案420件,调解结案率72.79%。 镇康县人民法院凤尾人民法庭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格局,打造综治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人民法庭“三中心一法庭”治理平台,完善监测、研判、调处、督办、反馈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综合受理、科学分流、实时转办、快速处理、结果反馈”工作模式,将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在源头、在萌芽、在基层。

|
|
“治”在前端 “理”在基层
|
临沧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服务基层治理
|
|
|
( 2025-03-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石 飞 □ 本报通讯员 杨文焕 “真是太感谢法官了,原以为要好几个月才能要回来的2000元租金,想不到这么快就拿到了。”近日,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康人民法庭,当事人边说边将一面锦旗送到法官手里。 “如我在诉”“小案不小”,一直是临沧市中级人民法院秉持的司法理念;立足审判职能助力边疆民族地方社会治理,始终是临沧法院致力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临沧两级法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抓手,持续激发17个人民法庭及诉讼服务站(点)“前沿哨所”和“桥梁纽带”作用,打通法院参与综合治理的“神经末梢”,倾力守护边疆稳固安宁、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在小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是鲍卫忠群众工作法的核心内涵。 2024年6月,云南法院首个“鲍卫忠群众工作法调解室”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勐库人民法庭挂牌成立,这是云南法院、临沧法院学习践行鲍卫忠同志精神的生动缩影。 双江县勐库镇盛产大叶种茶,有的知名茶品就产自这里。为了茶乡各族群众和外来茶商的生计,“小马庭长”俸明荟每天奔走于茶山、茶坊、法庭和群众家中,在家长里短和纷繁琐碎里寻觅解纷断案的蛛丝马迹。 俸明荟把鲍卫忠群众工作法与当地制茶、泡茶、品茶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相结合,把制茶说情、泡茶说理、喝茶说法融入现代司法理念,摸索出“四杯茶”调解法,用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让辖区大量矛盾纠纷在诉前、诉中得以化解。 “像鲍卫忠同志一样多走多看多听多问,办案密码不在案桌上,而在田间地头、在群众身边。”每办一件纠纷或案子,俸明荟都会添加几名当事人或群众的微信,方便沟通了解和反馈进度。由于微信名叫“小马”,当事人和群众总以为她姓马,“小马庭长”的称呼便由此而来。 “小马庭长,我的茶叶款拿不回来了。”“小马庭长,我亲戚打工受伤了,该怎么维权?”除了办案解纷,俸明荟几乎每天都会接到类似的咨询。“有问题,找小马”成为茶乡群众的共识。“群众遇到问题能第一时间想到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认可,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早、在小,就是基层治理的题中之义。”俸明荟说。 治理之法关键在于人心 地域人文不一,治理之法各异,但不外乎“人心”。 除了勐库法庭的“四杯茶”调解法,临沧各基层法院、法庭也在探索符合本地区、民族实际的工作方法。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法院博尚人民法庭立足传统制陶文化和旅游资源,借力非遗文化传承人、制陶大师设立“匠心调解室”,从制陶技艺中引申和挖掘出“五步调解工作法”;“古墨调解室”“共融调解室”“老铁工作室”等治理端口不断前移,以“和合”观念推动法治、德治的最基层融合,用温度司法解“法结”、抚“心结”…… 开“方子”容易,关键看“疗效”。 俐侎法官罗青松曾任永德县人民法院乌木龙人民法庭庭长。乌木龙彝族乡生活着13个民族的居民,有“黑衣部落”之称的俐侎人大部分居住于此,虽为彝族支系,但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为了更妥善高效解决好各民族间的矛盾纠纷,罗青松联合村“两委”、民族长者等多元力量,构建以“双语调解员”为主导、“双语法官”指导的特色民族调解模式,把法律适用和民族习惯、村规民约结合起来,把矛盾纠纷搬到调解室,或者把调解室搬到群众家里,民族群众间的烦心事在火塘边、田地里就得以解决。 “群众到法院就争一个‘理’字,就拗一个‘气’字,只会敲法槌不见得能解决问题。”罗青松说,“让群众把话说开了、理理顺了、气疏通了,心也就平了。”2024年以来,乌木龙人民法庭受理各类纠纷、案件252件,其中184件在诉前调解,60件调撤结案,仅有8件判决结案,平均结案周期4.37天,调解平台受理案件数同比下降37.61%。 同题共答做好治理问卷 “法官,你说得在理,我也同意村委会给出的意见,大家都是邻居,闹掰了对谁都不好。”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孟定涉外法庭内,一场涉侨纠纷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圆满化解。 同题共答,才能答好治理问卷。 孟定涉外法庭立足辖区多民族聚居、外籍人口多、矛盾纠纷复杂等突出特点,聚焦打造先进边疆涉外法庭、助力辐射中心建设等多项任务目标,在党委领导下紧密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民间组织等的协调联动,共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动“枫桥经验+民族团结”双线融合,深化“立审执”一体化机制,推动矛盾纠纷一揽子解决、一竿子见底。2024年以来,孟定涉外法庭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704件,以调解方式结案420件,调解结案率72.79%。 镇康县人民法院凤尾人民法庭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格局,打造综治中心、矛盾调处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人民法庭“三中心一法庭”治理平台,完善监测、研判、调处、督办、反馈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综合受理、科学分流、实时转办、快速处理、结果反馈”工作模式,将各类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在源头、在萌芽、在基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