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乌海“所所联合”绘就基层法治建设新画卷
· 国家知识产权局推进高价值专利产业化进程
· 图片新闻
· 以高质量立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保障
· 搭建罪犯与亲属之间沟通桥梁
· 发挥独特优势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建设
· 公益诉讼让社会治理更有效
· 郑志辉:助力绘就乡村振兴法治画卷

公益诉讼让社会治理更有效

( 2025-02-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马树娟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典型案例,其中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3件、国有财产保护领域1件、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1件、特定群体权益保护领域1件。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公益诉讼破解系统性治理难题、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
  以其中一起检察机关督促保护残疾人凭证免费乘车权益行政公益诉讼案为例,在山西省长治市,一项针对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的优待政策,一度在执行环节“卡了壳”。《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虽明确规定“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但现实“很骨感”——公交公司为申请政府专项资金补贴,要求残疾人必须办理公交爱心卡,而前往公交公司办卡对残疾人而言存在诸多不便;交通主管部门则未积极履行职责,保障相关政策实施,导致政策善意在执行环节受阻。
  面对公交补贴核算的难题与有关部门履职的“慢半拍”,当地检察机关没有局限于“就案办案”,而是推动交通局、残联和公交公司共同寻找解题思路。最终,“线上申请+上门办理”的整改方案应运而生。这一方案不仅免除了残疾人的奔波之苦,还通过后台数据归集统计,破解了补贴精准核算的难题,实现了法律监督刚性与社会治理柔性的有机统一。这起案件充分说明,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一座城市的发展与治理水平,不仅体现在经济指标的增长上,更体现在对特殊群体权益的精细化保障上。当公益诉讼突破“就案办案”思维,推动制度设计真正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时,公平正义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人们可感可触可及的日常体验。
  其他案例同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公益诉讼的独特制度效能,并共同诠释了公益诉讼的重要价值:公益诉讼不是为诉而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让那些被“卡住”的政策得以顺利落地,让那些被忽视的权益得到关注,让社会治理更有效,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更好守护,而这正是“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的价值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