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窗口
8 2/8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让群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得到实惠
· 北京法院近五年发放救助金1.2亿余元
· “感谢检察院帮我们讨回工资款”
· “把党中央的关心厚爱传递到每一名法院干警和家属”
· 在求真务实担当实干上走在前作表率
· 渭南戒毒所“四度”发力提升普法质效
·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

北京法院近五年发放救助金1.2亿余元

( 2025-01-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窗口
  本报讯 记者徐伟伦 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帮助瘫痪退役军人走出生活困境;因见义勇为受到侵害而死亡,法院及时向其生活困难的近亲属发放救助金……记者近日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北京法院系统共计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400余件,依法救助刑事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等符合救助条件的涉案困难群众1700余人,发放救助金1.2亿余元,帮助人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为首都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据了解,目前除个别专门法院外,北京市三级法院均成立了司法救助委员会,并通过制定完善司法救助相关实施办法、工作细则、指引手册等,便利涉诉困难群众了解司法救助政策规定,畅通救助启动渠道。
  在办案过程中,北京法官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通过实地走访直观感受救助申请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夯实案件基础。与此同时,北京法院对涉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司法救助案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予以救助,帮助他们摆脱生活、教育、疾病等困境。北京市丰台区、昌平区、密云区等基层法院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的救助申请实施全流程暖心办理机制,通过及时解决申请人就医治疗需求、救后回访等方式,实现“当下救”与“长久助”的统一。
  此外,北京法院系统不断探索新机制、新方法,积极延伸救助职能,通过与心理救助相支持、与检察机关相配合、与社会救助相衔接、与群团组织相协作等多种救助方式,救群众之急,解群众之困。2024年,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创建的“司法救助解决刑事被害人遗体长期存放问题工作机制”,获评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司法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成果”;海淀区人民法院于2024年获评“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下一步,北京法院将持续发挥联动救助制度优势,加大对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力度,进一步做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救助工作,巩固精准救助、救助回访等工作实效,确保救在难时、助在困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