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万宁市公安局以党建引领激发新质战斗力
· 深圳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陕西制定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工作评价暂行办法
· 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守护漓江流域绿水青山
· 图片新闻
· 连云港公安“擦亮窗口”推动政务服务再升级
· 烟台福山壮大基层法治队伍护航乡村振兴
· 本溪中院打好执行惠民组合拳
· 长垣检察院加强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

深圳用心用情用力打造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 2024-12-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唐荣
□ 本报通讯员 万均

  广东省深圳市现有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平均年龄35岁。在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业之城、奋斗之城居住生活,群众工作相对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与心理问题也相对不少。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目标,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出均等普惠、突出重点的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心态支撑。深圳连续五年获得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深圳市成立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机制。打造种类齐全、规模适度、素养较高的心理服务队伍,构建以心理知识宣传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全链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龙华区出台《龙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组建“心理服务专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心理社工+志愿者”六位一体的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光明区创新打造了区级“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实现了心理服务的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据统计,2024年光明区已服务群众8.2万人次,介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12例。
  深圳市携手主流媒体共筑心理健康传播生态,举办全市心理卫生月、心理健康科普作品大赛等主题活动,动员群众提升心理素养。组织心理健康“六进”行动(进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公共场所、机关、企业),打造社区“V爱之家”、青少年“阳光成长”基地、妇女儿童“馨和家园”。开展“安心行动”,将心理服务融入群众诉求办理、矛盾纠纷化解、妇女儿童维权、特殊人群关爱帮扶。近5年,累计开展宣传3万余场、受众7000万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义诊咨询、心理疏导等1万余场,服务群众超过200万人次。
  深圳市针对儿童青少年,构建“家校社医”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心理问题三级心理筛查体系,实施普遍性预防、选择性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做到心理危机及时发现预警,心理风险防范全面覆盖、全程跟进。针对老年人,建立“筛查评估—专科诊疗—分类干预”模式,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以及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关爱。针对孕产妇,建立抑郁筛查和干预网络,对抑郁、焦虑孕妇提供咨询、疏导、治疗。
  面向社矫人群,引入专业机构同步实施心理矫治等全方位跟踪服务,促进社矫对象心态回归。面向流浪乞讨人员,将社会救助与心理服务有机融合,全覆盖提供心理评估、情绪疏导、应急介入和个案跟踪等心理援助。
  面向残疾人群,依托全市84家残疾人康复机构,搭建“心灵E站”服务平台,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辅助治疗、技能培训四个层面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服务。
  面向信访群众,创建信访“心访”融合新模式,设置心理服务室,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实行跟踪式心理辅导或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建立健康心态。近两年为信访人员进行心理疏导650小时,助力信访事件“心事双解”。
  深圳市推动风险防范精细化,多部门协同做好跨区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流动患者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信息互通,做好风险管控。
  推动患者管理常态化,建立多层级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组织社区服务“暖访”行动,保障患者随访服务无脱节、应急处置无耽搁、救治救助无差别。
  此外,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服务,卫健、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工会均开设专线,为涉婚姻、亲子、人际关系、职场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或救援,每年接听10万余人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