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王鹏宇 代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个边陲重镇、一片红色土地、一座英雄之城。在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彝等多个民族的群众。 百色市边境线长、位置特殊、形势复杂、交通不便,给治安管理带来挑战。近年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百色边境管理支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平安边境、和谐家园为牵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边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科学调配有限警力,最大限度将警力下沉一线,打防并举织牢平安网。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百色边境管理支队17个基层党组织与驻地43个沿边基层党组织结对联建,40余名民警兼任民族村屯党支部副书记,面对面服务群众,赢得群众支持,对边境治安状况掌握更及时精准,查处违法犯罪更有针对性。通过组建乡村屯三级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警务队,依靠1550余名网格员全面排查化解辖区矛盾纠纷。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百色边境管理支队破获偷渡刑事案件970余起,抓获组织运送者1180余人,查获偷渡外籍人员9210余人、涉走私案件521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消除治安隐患300余起。 “老乡们,请不要轻信陌生人,谨防网络诈骗!”一大早,岳圩边境派出所所长吴润豪便在警民联系微信群用汉语、壮语发了两条语音,提醒群众防范网络诈骗。 对吴润豪来说,用“双语”普法宣传已成为习惯。他说,这得益于百色边境管理支队立足当地民族特色,将“双语”服务融入服务辖区群众的细枝末节中。 贴近群众才能宣传到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坚持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工作,在突出民族特色上想法使劲,组建11支民族“双语”普法小分队,编印《执法执勤民族语会话指南》等手册,定期组织“双语”学习交流。同时,发挥驻地特色文化作用,团结各民族和村寨党员、护边员、网格员等力量,把普法宣传从“亡羊补牢”“马后炮”变为“未雨绸缪”“及时雨”,形成常态化。 一些边疆民族群众居住在深山,距离乡镇40余公里,存在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慢半拍”、语言交流不畅、民族习俗差异大等情况。百色边境管理支队有的放矢,成立广西首个“边境管理研究室”,打造13个“边境红色文化书屋”,拍摄体现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定期深入边境村屯,宣讲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发放民族团结倡议书,帮助边民强化法治观念,理解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针对边境村屯地处偏远、山路崎岖的实际,该支队针对性出台送证上门、错时办证等18项便民举措。近5年,该支队参与抢险500余次,救援群众780余人,挽损3000余万元,获赠锦旗81面。 “人民警察爱人民,解难帮困护安宁;警民联防一条心,边疆河山万年春……”如今,百色老区警民守望相助,继续描绘着边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壮美画卷。
|
广西百色边境管理支队打防并举织牢平安网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边境管理工作
|
|
|
|
( 2024-11-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王鹏宇 代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一个边陲重镇、一片红色土地、一座英雄之城。在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彝等多个民族的群众。 百色市边境线长、位置特殊、形势复杂、交通不便,给治安管理带来挑战。近年来,广西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百色边境管理支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打造平安边境、和谐家园为牵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边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科学调配有限警力,最大限度将警力下沉一线,打防并举织牢平安网。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百色边境管理支队17个基层党组织与驻地43个沿边基层党组织结对联建,40余名民警兼任民族村屯党支部副书记,面对面服务群众,赢得群众支持,对边境治安状况掌握更及时精准,查处违法犯罪更有针对性。通过组建乡村屯三级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警务队,依靠1550余名网格员全面排查化解辖区矛盾纠纷。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百色边境管理支队破获偷渡刑事案件970余起,抓获组织运送者1180余人,查获偷渡外籍人员9210余人、涉走私案件5210余起,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消除治安隐患300余起。 “老乡们,请不要轻信陌生人,谨防网络诈骗!”一大早,岳圩边境派出所所长吴润豪便在警民联系微信群用汉语、壮语发了两条语音,提醒群众防范网络诈骗。 对吴润豪来说,用“双语”普法宣传已成为习惯。他说,这得益于百色边境管理支队立足当地民族特色,将“双语”服务融入服务辖区群众的细枝末节中。 贴近群众才能宣传到位,有针对性才有实效性。百色边境管理支队坚持把普法宣传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工作,在突出民族特色上想法使劲,组建11支民族“双语”普法小分队,编印《执法执勤民族语会话指南》等手册,定期组织“双语”学习交流。同时,发挥驻地特色文化作用,团结各民族和村寨党员、护边员、网格员等力量,把普法宣传从“亡羊补牢”“马后炮”变为“未雨绸缪”“及时雨”,形成常态化。 一些边疆民族群众居住在深山,距离乡镇40余公里,存在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慢半拍”、语言交流不畅、民族习俗差异大等情况。百色边境管理支队有的放矢,成立广西首个“边境管理研究室”,打造13个“边境红色文化书屋”,拍摄体现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定期深入边境村屯,宣讲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发放民族团结倡议书,帮助边民强化法治观念,理解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针对边境村屯地处偏远、山路崎岖的实际,该支队针对性出台送证上门、错时办证等18项便民举措。近5年,该支队参与抢险500余次,救援群众780余人,挽损3000余万元,获赠锦旗81面。 “人民警察爱人民,解难帮困护安宁;警民联防一条心,边疆河山万年春……”如今,百色老区警民守望相助,继续描绘着边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进步的壮美画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