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 本报通讯员 徐柳琳
司法文书送达贯穿诉讼全过程,事关当事人权利行使,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面临着“找人不易”“送而不达”等各种送达难题,直接影响法院司法效率和当事人满意度。 今年以来,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1+2+6+N”失联多元修复机制,即通过1个送达服务中心,畅通线上线下双数据渠道模式,联动6家人民法庭,借力N个网格,实现用最少流程、最短时间、最优服务办理送达事务,让公平正义“跑”得更快更稳。 集约界定 提高送达效率 “你好,这里是永康法院送达服务中心……请你确认一下送达方式。”每天,这样的对话都会在永康法院此起彼伏地响起。 送达服务中心打破了传统审判团队自行送达模式,将送达中最关键的一环——地址界定从审判工作中剥离下来,在案件立案时同步开展电话呼叫、送达地址确认,为办案人员松绑减负,助力审判工作跑出“加速度”。 “如果联系不到被告,案件便要经过30天的公告送达期才能开庭。”送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吕萍介绍道,“中心穷尽一切方式找到被送达人所有可能的联系方式进行多次呼叫,明确当事人适用电子送达还是直接送达、预约送达、邮寄送达等,通话全程录音,送达方式界定记录表和送达地址确认书随案同步生成。” 若发现当事人故意躲避、规避送达的,送达服务中心将出具相应界定报告,并标注关键信息。承办法官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界定报告和通话录音,决定是否推定送达。若通过各种方式均无法联系到当事人,又不存在躲避、规避送达情形的,送达服务中心将界定允许公告送达。 自“1+2+6+N”失联多元修复机制建立以来,永康法院新收案件一般在两个工作日内界定完毕,个案送达平均用时3天,民事案件公告送达率同比下降4.18%。 数据共享 整合送达资源 “我不知道他们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电话,只有老板娘的号码。”立案登记时,王某并未提供法人联系方式。永康法院送达服务团队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定位法定代表人电话,并成功与其确认采用何种送达方式。 据了解,送达服务中心以大数据为抓手,整合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接轨公安局、市监局、卫健局相关数据,同步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历史涉诉信息,探索出“法院+”集约送达新模式。 “你们效率太高了,不到一天就帮我联系上了小胡。”近日,永康法院专职调解员李振勇对送达服务中心连连称赞。原来,李振勇被指派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借款人意外去世后,出借人要求继承人小胡承担还款义务,但大家都没有小胡的联系方式,严重影响调解进度。 送达服务中心收到协助请求后,根据小胡的社保缴纳情况,联系上了小胡所在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法定代表人代为传达相关信息。很快,小胡便主动联系法院,李振勇也借此成功调解该案。 “案子不难找人难,已经成为当前调解和审判工作的一大阻碍。”永康法院立案庭庭长陈凌洲表示,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破除数据壁垒,获取正确联系方式的成功率已经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永康法院共查询企业、当事人信息12051余次,累计界定10433人。 网格协助 优化送达方式 在线上信息获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永康法院还利用诉源智治·龙山经验综合应用的网格协查功能,将法律文书送达融入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 “经过我的沟通协调,陈某同意支付全部货款了。”网格员吕缸生收到送达服务中心的协查需求后,发现当事人竟是自己的老熟人。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的吕缸生主动开展释法说理,成功促成矛盾纠纷化解。 这样的情况在永康并不少见。网格员既是网格情况的“信息员”,收到法院协查需求后,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及时准确反馈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联系方式和地址;网格员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走在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 “为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永康法院参与制定了《网格工作指引手册》,明确网格员协助送达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永康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卢志峰表示,永康法院还定期举办网格员大讲堂,在培训互动中,分享送达流程和送达技巧,同时理清网格员调解工作思路,提升调解知识和技巧。 现在,永康法院已成功将网格力量转化为法院工作的“千里眼”和“润滑剂”,构建起法院与基层组织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截至2024年7月,诉源智治·龙山经验综合应用共派发任务2977条,成功查找当事人1632名。
|
|
用最少流程最优服务办理送达事务
|
永康法院创新“1+2+6+N”失联多元修复机制破解送达难
|
|
|
( 2024-09-2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 本报通讯员 徐柳琳
司法文书送达贯穿诉讼全过程,事关当事人权利行使,但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面临着“找人不易”“送而不达”等各种送达难题,直接影响法院司法效率和当事人满意度。 今年以来,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积极探索“1+2+6+N”失联多元修复机制,即通过1个送达服务中心,畅通线上线下双数据渠道模式,联动6家人民法庭,借力N个网格,实现用最少流程、最短时间、最优服务办理送达事务,让公平正义“跑”得更快更稳。 集约界定 提高送达效率 “你好,这里是永康法院送达服务中心……请你确认一下送达方式。”每天,这样的对话都会在永康法院此起彼伏地响起。 送达服务中心打破了传统审判团队自行送达模式,将送达中最关键的一环——地址界定从审判工作中剥离下来,在案件立案时同步开展电话呼叫、送达地址确认,为办案人员松绑减负,助力审判工作跑出“加速度”。 “如果联系不到被告,案件便要经过30天的公告送达期才能开庭。”送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吕萍介绍道,“中心穷尽一切方式找到被送达人所有可能的联系方式进行多次呼叫,明确当事人适用电子送达还是直接送达、预约送达、邮寄送达等,通话全程录音,送达方式界定记录表和送达地址确认书随案同步生成。” 若发现当事人故意躲避、规避送达的,送达服务中心将出具相应界定报告,并标注关键信息。承办法官综合考虑案件具体情况、界定报告和通话录音,决定是否推定送达。若通过各种方式均无法联系到当事人,又不存在躲避、规避送达情形的,送达服务中心将界定允许公告送达。 自“1+2+6+N”失联多元修复机制建立以来,永康法院新收案件一般在两个工作日内界定完毕,个案送达平均用时3天,民事案件公告送达率同比下降4.18%。 数据共享 整合送达资源 “我不知道他们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电话,只有老板娘的号码。”立案登记时,王某并未提供法人联系方式。永康法院送达服务团队通过大数据平台,精准定位法定代表人电话,并成功与其确认采用何种送达方式。 据了解,送达服务中心以大数据为抓手,整合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接轨公安局、市监局、卫健局相关数据,同步三大通信运营商和历史涉诉信息,探索出“法院+”集约送达新模式。 “你们效率太高了,不到一天就帮我联系上了小胡。”近日,永康法院专职调解员李振勇对送达服务中心连连称赞。原来,李振勇被指派调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借款人意外去世后,出借人要求继承人小胡承担还款义务,但大家都没有小胡的联系方式,严重影响调解进度。 送达服务中心收到协助请求后,根据小胡的社保缴纳情况,联系上了小胡所在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法定代表人代为传达相关信息。很快,小胡便主动联系法院,李振勇也借此成功调解该案。 “案子不难找人难,已经成为当前调解和审判工作的一大阻碍。”永康法院立案庭庭长陈凌洲表示,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破除数据壁垒,获取正确联系方式的成功率已经大幅提升。 今年以来,永康法院共查询企业、当事人信息12051余次,累计界定10433人。 网格协助 优化送达方式 在线上信息获取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永康法院还利用诉源智治·龙山经验综合应用的网格协查功能,将法律文书送达融入全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 “经过我的沟通协调,陈某同意支付全部货款了。”网格员吕缸生收到送达服务中心的协查需求后,发现当事人竟是自己的老熟人。掌握一定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的吕缸生主动开展释法说理,成功促成矛盾纠纷化解。 这样的情况在永康并不少见。网格员既是网格情况的“信息员”,收到法院协查需求后,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及时准确反馈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联系方式和地址;网格员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走在排查风险隐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 “为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永康法院参与制定了《网格工作指引手册》,明确网格员协助送达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永康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卢志峰表示,永康法院还定期举办网格员大讲堂,在培训互动中,分享送达流程和送达技巧,同时理清网格员调解工作思路,提升调解知识和技巧。 现在,永康法院已成功将网格力量转化为法院工作的“千里眼”和“润滑剂”,构建起法院与基层组织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截至2024年7月,诉源智治·龙山经验综合应用共派发任务2977条,成功查找当事人1632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