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高水平法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 应对突发事件须做好心理援助
· 让出行聚合平台运营更规范
· 图说世象
· 用法律斩断“饭圈”乱象利益链
· 南山铁案
· 网络空间不容“水军”横行

南山铁案

( 2024-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姬黎明

  据《旧唐书》等记载,唐中宗年间的一天,唐中宗的妹妹、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赴雍州一个寺院游玩,看中了寺院的碾硙(一种利用水力进行工作的石磨),未经寺院同意,就吩咐手下人带走,强行将碾硙据为己有。寺院和尚无奈之下,就告状到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李元纮虽然只是一个芝麻官,但他没有推脱,当即受理此案。经过调查发现,这个碾硙是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是违法霸占,便依法将碾硙判还给寺院。李元纮的上司、雍州长史窦怀贞一向攀龙附凤,惧怕太平公主,知道此事后赶紧命令李元纮将碾硙判给太平公主。然而,李元纮不为所动,大笔一挥,在判决书上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这就是“执法如山”典故的来历,这个案子也被称为“南山铁案”。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也最具跨越时空价值的就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体现了民为邦本、法不阿贵、执法如山等中华法制文明的基本精神。李元纮年轻时就谨慎笃厚,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贵。他在做京兆尹的时候,许多王公贵族沿着三辅水渠架设水磨,妨碍水田,李元纮命令全部拆除,百姓拍手称快。他为官多年,家无储蓄,役使的车马老弱破旧。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样的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赞,永载史册。
  这样的故事在初唐和中唐并不罕见。唐朝之所以能有昂扬与超越的盛唐气象,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而绚烂的国家,能维系长达近300年的统治,与十分注重法律规制、具有先进且完备的法律制度并能够有效实施是分不开的。唐朝初期统治集团目睹了隋文帝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废法毁法和隋炀帝生杀任情造成法度迅速崩溃、二世而亡的过程,殷鉴不远。唐太宗作为过来人,不但自己推崇律法,也鼓励大臣以法相争,要求执法官吏学习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做到“按举不法,震肃权豪”。上风下草,“安史之乱”前,唐朝“官吏多自清谨”,出现了一大批执法不避权贵的贤吏,呈现出“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的局面。
  需要说明的是,李元纮写完“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后,并不像有的书中所讲的那样,把笔一丢、将乌纱帽撇下便仓皇逃命,不知所终。事实上,李元纮后来官职一升再升,在唐玄宗时官至宰相。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那个时期政治生态和法律运行良好,国家秩序和社会活力并存。
  还有一件事值得深思。在“南山铁案”发生1000多年后,据说,1866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发现在他的波茨坦行宫边上有一座“老磨坊”,有碍出行和观瞻,于是命人拆了。磨坊主人把威廉一世皇帝告到法庭,法庭判决皇帝败诉,磨坊被恢复原状并保留至今。这个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上百年的故事经反复考证,最后证明是虚构的,是以讹传讹。到后来,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人们已不再关心,而西方法治所谓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却已广泛传播。这提醒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如何把我国生动的法治故事讲生动,把优秀的法治文化讲优秀,把自信的法治道路讲自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