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有形有感有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各民族携手致富奔小康
· 祖国北疆筑起“有生命的界碑”
· 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 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4-07-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詹海宝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已融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领域全过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助力和有力抓手,正深刻赋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以智能技术融合各族经济
  人工智能技术蕴藏着重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引领其跨越式迈向数字经济新时代。依托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多维推动智能工厂、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数字金融等产业发展,使其成为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增强其内生发展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夯实民族地区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如西藏积极探索“互联网+旅游”模式,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智慧酒店等,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有趣的旅游体验,带动特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彰显数字经济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优势。
  智能化应用于民生服务领域,为不同民族群众提供更加普惠、便利、优质的公共产品。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新技术嵌入教育、医疗、交通等各民生领域,推动形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新业态,将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精准触达各民族群众,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新疆积极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民生服务平台,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在线问诊、远程教育等优质服务,切实破解因地域、语言等问题导致的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筑牢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
以智能系统畅通各族交流
  网聚各民族、交融促团结。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打造群众性平台,构建网上民族大家庭。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沉浸式、交互式网络平台,带动形成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在线交流生态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民族特色资源展示中心,通过虚拟博物馆等沉浸式场景,让各民族群众在线欣赏、体验、交流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与非遗,在彼此了解中相知相亲。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打破语言隔阂,开发智能化翻译工具,促成民族之间交往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表达的转变,引导其积极投身互联网这一最大民主议政平台,增进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基于智能算法、知识图谱等新技术搭建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多层面开展大数据分析,从海量数据中自动提取、比对民族交往的特征模式,洞察民族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采取动态、精准、超前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智慧化、精细化决策参考,妥善化解矛盾,营造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族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进“AI+管理服务”,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基层民族工作效能,用智能化社会服务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根基。
以智能平台凝聚各族共识
  要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AI等新技术赋能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知识工程、智能内容生成等技术规模性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智能知识库,将经典民族题材的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模范事迹等量化为结构化、语义化、可计算的数字资源,为各族群众获取、学习、体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智能化服务,增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如内蒙古充分利用AI等技术,开发蒙古族传统文化数字化体验馆,让各族群众在沉浸式场景中感受马头琴悠扬的旋律、蒙古包里醇香的奶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全方位、全覆盖、可感知、能学习、深交互的智能传播体系。依托智能内容审核、舆情分析等技术强化网上正面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搭建个性化、场景化、沉浸式学习平台,创新网上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智能化教学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在广大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部署思想政治工作智能辅助系统,精准把握不同民族网民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持续增强网络引导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共同思想基础。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