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张红兵 □ 本报见习记者 哈建伟 文/图
社区打造“民族融合之家”,小区内13个民族亲如一家;满族儿子娶汉族、蒙古族媳妇,“多民族之家”其乐融融;支部请“能人”回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马鞍山村、小庙子村等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 各民族亲如一家 临潢家园社区是多民族聚居社区,共有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13个民族,其中民族人口占该社区总人口的29%。据社区书记吴晓华介绍,近年来,临潢家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建立了松山区首个“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家理念”“家关怀”推动各民族居民在社区大家庭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记者看到的是和谐互助、其乐融融的场面:汉族阿姨刘海燕和朝鲜族阿姨李珍子,配合默契、谈笑风生合作织毛衣;蒙古族阿姨高娃和社区姐妹们一起创作刺绣挂画;乌兰牧骑排练厅内正在排练舞蹈《石榴情》;民族技艺传承班、蒙汉书法练习班的学员们也正在切磋技艺……“民族团结之家”为大家架起了桥梁,各族群众不断扩大“朋友圈”,织密“亲情网”。 “端午节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开展包粽子比赛,获胜的还有奖励。”回族阿姨马玉华在社区住了18年。说起民族团结,马阿姨滔滔不绝。“大家亲如一家,经常聚在一起,就美食、文艺、编织等展开交流。”“我做牛肉比较好吃,经常告诉她们一些‘秘方’。朝鲜族大姐做泡菜是绝活儿,我学习后在家做给孙女吃。”马阿姨告诉记者,居民们相处融洽,谁有个头疼脑热,大家都会前去探望;谁家有大事小情,姐妹们也都会主动提供帮助。 为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及时传递给各族居民群众,社区还经常组织乌兰牧骑到小庙子村、当铺地、元宝山等基层农村社区开展慰问演出,参与观看达2万余人次。 多民族融合发展 “这是我们家的全家福照片。我家现在共有11口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71岁的张国利指着照片高兴地说。 张国利的家位于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的马鞍山脚下。院门前一面国旗在山谷中迎风飘扬。家门口悬挂着“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光荣之家”等荣誉称号的牌子。小院虽然不大,却拾掇得井然有序。房屋四间,屋子里也是窗明几净。 张国利家是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张国利和妻子赵国侠是满族,两个儿子又分别娶了汉族和蒙古族的媳妇。一大家子,3个民族,相处得其乐融融。据赵国侠介绍,目前大儿子一家4口和小儿子一家4口都在外地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回来时,全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一大家子人平时生活相处起来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不管什么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平等相处、真心相待。”张国利说道。 虽然不在一个村里,但是赵国侠和亲家联系也很紧密。农忙的时候互相帮忙收个秋,隔长不短就一起聚个餐,大家在互帮互助中更加增进了交流和感情。 张国利的多民族家庭,是他所居住的马鞍山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互嵌式”生活的缩影。这个村子有420户,汉族、蒙古族、满族居民世代在此居住。2020年至2022年,该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自治区级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走上共同致富路 赤峰市有30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因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水量低,适合种植多种名贵中药材,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据全国人大代表、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介绍,近年来,小庙子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力量推广中药材种植,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有桔梗、沙参、党参等10多个品种,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让土地收益从过去的每亩纯收入500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元,10年间翻了10倍。若是将药材通过合作社初加工后再流入市场,平均每亩收入能达万元。 赤峰宏都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波,16岁前往北京打工,在北京创下了一片家业,很有经商头脑。2014年,在赵会杰的邀请下,李永波回乡创业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生产销售药材,带动村民增收。 李永波说,合作社中汉族、蒙古族、满族工人一起工作,互相协助,共同发家致富。 “我们村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众聚在一起,大家劲儿往一处使,都甩开膀子往前奔,就是一个目的,致富!”说到致富,赵会杰兴奋地举起了双手。
|
赤峰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
|
各民族携手致富奔小康
|
|
|
|
( 2024-07-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活动中心,乌兰牧骑排练厅内正在排练舞蹈《石榴情》。 |
|
□ 本报记者 张红兵 □ 本报见习记者 哈建伟 文/图
社区打造“民族融合之家”,小区内13个民族亲如一家;满族儿子娶汉族、蒙古族媳妇,“多民族之家”其乐融融;支部请“能人”回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马鞍山村、小庙子村等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 各民族亲如一家 临潢家园社区是多民族聚居社区,共有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等13个民族,其中民族人口占该社区总人口的29%。据社区书记吴晓华介绍,近年来,临潢家园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融合之家”为载体,建立了松山区首个“民族团结之家”综合服务体,促进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家理念”“家关怀”推动各民族居民在社区大家庭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 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活动中心,记者看到的是和谐互助、其乐融融的场面:汉族阿姨刘海燕和朝鲜族阿姨李珍子,配合默契、谈笑风生合作织毛衣;蒙古族阿姨高娃和社区姐妹们一起创作刺绣挂画;乌兰牧骑排练厅内正在排练舞蹈《石榴情》;民族技艺传承班、蒙汉书法练习班的学员们也正在切磋技艺……“民族团结之家”为大家架起了桥梁,各族群众不断扩大“朋友圈”,织密“亲情网”。 “端午节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开展包粽子比赛,获胜的还有奖励。”回族阿姨马玉华在社区住了18年。说起民族团结,马阿姨滔滔不绝。“大家亲如一家,经常聚在一起,就美食、文艺、编织等展开交流。”“我做牛肉比较好吃,经常告诉她们一些‘秘方’。朝鲜族大姐做泡菜是绝活儿,我学习后在家做给孙女吃。”马阿姨告诉记者,居民们相处融洽,谁有个头疼脑热,大家都会前去探望;谁家有大事小情,姐妹们也都会主动提供帮助。 为把党的好政策好声音及时传递给各族居民群众,社区还经常组织乌兰牧骑到小庙子村、当铺地、元宝山等基层农村社区开展慰问演出,参与观看达2万余人次。 多民族融合发展 “这是我们家的全家福照片。我家现在共有11口人,有汉族、蒙古族、满族3个民族。”71岁的张国利指着照片高兴地说。 张国利的家位于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的马鞍山脚下。院门前一面国旗在山谷中迎风飘扬。家门口悬挂着“民族团结之家”“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光荣之家”等荣誉称号的牌子。小院虽然不大,却拾掇得井然有序。房屋四间,屋子里也是窗明几净。 张国利家是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张国利和妻子赵国侠是满族,两个儿子又分别娶了汉族和蒙古族的媳妇。一大家子,3个民族,相处得其乐融融。据赵国侠介绍,目前大儿子一家4口和小儿子一家4口都在外地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回来时,全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非常热闹。“一大家子人平时生活相处起来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不管什么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平等相处、真心相待。”张国利说道。 虽然不在一个村里,但是赵国侠和亲家联系也很紧密。农忙的时候互相帮忙收个秋,隔长不短就一起聚个餐,大家在互帮互助中更加增进了交流和感情。 张国利的多民族家庭,是他所居住的马鞍山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互嵌式”生活的缩影。这个村子有420户,汉族、蒙古族、满族居民世代在此居住。2020年至2022年,该村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自治区级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走上共同致富路 赤峰市有300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因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水量低,适合种植多种名贵中药材,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据全国人大代表、小庙子村党总支书记赵会杰介绍,近年来,小庙子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集中力量推广中药材种植,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000亩,有桔梗、沙参、党参等10多个品种,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让土地收益从过去的每亩纯收入500元提高到现在的5000元,10年间翻了10倍。若是将药材通过合作社初加工后再流入市场,平均每亩收入能达万元。 赤峰宏都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波,16岁前往北京打工,在北京创下了一片家业,很有经商头脑。2014年,在赵会杰的邀请下,李永波回乡创业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生产销售药材,带动村民增收。 李永波说,合作社中汉族、蒙古族、满族工人一起工作,互相协助,共同发家致富。 “我们村是一个多民族的群体,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众聚在一起,大家劲儿往一处使,都甩开膀子往前奔,就是一个目的,致富!”说到致富,赵会杰兴奋地举起了双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