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张达志 “手机微信一扫就能识别牛的身份,我们再也不担心因牛走失而引起权属纠纷了。”近日,广东省封开县大玉口镇为该镇13头牛佩戴首批专属“身份证”——二维码标识牌,一名体验了“扫码识牛”的农户高兴地说。 “微服务”背后,是封开县对“大治理”的探索与创新。封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志文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县地处粤桂边界,早年两省(区)边界纠纷频发,其中包括农户因放养大型牲畜而导致牛羊跨界遗失、误认的情况,此类纠纷化解难度大,不利于粤桂“睦邻廊道”建设。为破解边界治理难题,封开县一直在探索。 近年来,封开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镇村风险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强化诉源治理、促进睦邻廊道”目标任务,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2023年,全县各调委会共排查矛盾纠纷1942宗,调处1932宗,调处成功率达99.5%。大洲镇大洲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金装镇望高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综合治理建强“终点站” “有人要跳楼了!”2023年5月15日,长岗镇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长岗新城二期工程楼顶有人欲跳楼轻生,工作人员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 扬言跳楼者是来自云浮市的莫某夫妇,二人称其与钟某合伙投资楼盘装修工程,因怀疑被诈骗,要求钟某及开发商返还其投资款与建筑材料。工作人员随后将莫某夫妇与钟某约至镇综治中心调解。调解过程中,钟某称投资有风险,如今项目亏损了,不可能全额退回莫某的投资款。双方互不相让,调解无果。 镇综治中心随即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多个部门,成立莫某信访事项化解工作专责小组,制定解纷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经多次组织协商,最终促成双方于5月18日达成一致意见,该矛盾纠纷用时3天得以圆满化解。 “综治中心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也是各镇街实战化指挥枢纽平台。”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通过建强各镇街“终点站”,不断夯实基层平安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介绍,近年来封开县不断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各镇街均按“资源整合”原则、“一厅五室”标准,打造融合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信访超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能合一”治理平台,做实“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阵地。 如何保障实现综治中心“枢纽”作用与“防线”作用?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封开县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主轴,持续创新多种工作机制,出台了首问责任、分流交办、吹哨报到、工作例会、监测预警、上下联动、指挥调度、评价监督等机制,通过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工作不折不扣开展,通过研判预警、多方联动确保风险隐患可防可控。 整合资源架好“连心桥” 2023年12月,位于南丰镇的某楼盘因逾期交楼引发10宗索赔纠纷。业主们对开发商坚持只抵扣物业费不赔偿的态度非常气愤,决定起诉开发商。封开县人民法院南丰人民法庭随即启动“庭所共建+”模式,邀请南丰司法所参与诉前调解。 南丰司法所立即派出专职人民调解员到场调解,通过摆事实、释法理,最终促成开发商与业主达成协议,并由南丰法庭当场进行司法确认,10宗索赔纠纷一次性在诉前得以化解。 “‘庭所共建+’是法庭与司法所、派出所联建的一种解纷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联通、矛盾联调、力量联动,共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在源头。”封开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庭所共建+”模式可以拓展很多内容,如“庭所共建+省际联调”,通过与广西有关方面协同治理,化解边界居民矛盾纠纷,促进两省区交界区域平安稳定。 据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各部门资源的意义,就好比架设“连心桥”,让矛盾纠纷化解路径四通八达。“老百姓表达诉求只需要进一扇门,接下来的职责分工,就在各相关部门之间流转。” 据悉,为充分整合并发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6”的力量,封开县积极探索创新。如,探索“专属网格+小网格”模式,组建“网格管理员+兼职网格员+专业网格员+专属网格员”网格服务团队,进一步提升矛盾风险排查与处置的效率;公安机关推行“交森派”合署办公,实现交警、森警、派出所民警三警融合共治,有效解决该县“点多、线长、面广、警少”的治安管理困境;检察院建立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与各镇街综治中心常态化协作制度,通过“司法救助+释法说理+多元解纷”模式办理司法救助案件。 群防群治共绘“同心圆” “没想到,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就把矛盾解决了。”在杏花镇三礼村长者饭堂,村民莫某感叹道。 三礼村长者饭堂是“杏花五微”党建品牌下开展的民生项目。去年,该村党支部细化“微服务”,筹集资金,利用闲置小学校舍开设饭堂,解决留守老人就餐难题。该饭堂还成了村民联络情感、参事议事、化解纠纷的阵地。村民莫某与黎某之间的一宗矛盾纠纷,就是调解人员利用就餐的长者与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成功化解的。 据了解,近年来杏花镇创新性打造“杏花五微”党建品牌,推动全镇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同时动员退伍军人、律师、企业家、医生、教师、乡贤等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微阵地”、开设“微课堂”、组建“微队伍”、开展“微活动”、提供“微服务”,多角度、全方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大局平安是由无数个小家庭、小社区的平安构成的,封开县非常重视打造‘微阵地’,努力将平安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里河儿口镇西村村,映入眼帘的状元祠透出浓厚的古朴韵味。除了状元身份,莫宣卿还以孝道名闻乡里。近年来河儿口镇活用状元文化教化群众,通过营造良好的民风来促进“微治理”。如举办“弘扬状元家风”系列活动,对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给予表彰;以“状元文化+治理”方式,引导党员、乡贤、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村居治理,探索出“商会协会解纷”“乡贤+”解纷等治理模式。 在莲都镇良心寨村,至圣家庙(孔庙)是维系当地宗族文化的核心。莲都镇充分发掘宗族文化中睦邻、慈善、助老等优良传统,利用祠堂空间,动员各界力量,构建乡贤议事平台、村民协商平台等,探索形成常态化的矛盾化解机制、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机制等,有效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总体来说,各镇街引入‘N’种力量参与治理,特色各异,但目标都是众流归源,变‘主阵地独奏’为‘微阵地合唱’,推动封开长治久安。”梁志文说。
|
|
夯实平安“微阵地” 撬动基层“大治理”
|
广东封开以“1+6+N”探索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
|
|
( 2024-07-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张达志 “手机微信一扫就能识别牛的身份,我们再也不担心因牛走失而引起权属纠纷了。”近日,广东省封开县大玉口镇为该镇13头牛佩戴首批专属“身份证”——二维码标识牌,一名体验了“扫码识牛”的农户高兴地说。 “微服务”背后,是封开县对“大治理”的探索与创新。封开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梁志文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县地处粤桂边界,早年两省(区)边界纠纷频发,其中包括农户因放养大型牲畜而导致牛羊跨界遗失、误认的情况,此类纠纷化解难度大,不利于粤桂“睦邻廊道”建设。为破解边界治理难题,封开县一直在探索。 近年来,封开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镇村风险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强化诉源治理、促进睦邻廊道”目标任务,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2023年,全县各调委会共排查矛盾纠纷1942宗,调处1932宗,调处成功率达99.5%。大洲镇大洲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金装镇望高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综合治理建强“终点站” “有人要跳楼了!”2023年5月15日,长岗镇综治中心接到群众反映,长岗新城二期工程楼顶有人欲跳楼轻生,工作人员接报后立即赶到现场。 扬言跳楼者是来自云浮市的莫某夫妇,二人称其与钟某合伙投资楼盘装修工程,因怀疑被诈骗,要求钟某及开发商返还其投资款与建筑材料。工作人员随后将莫某夫妇与钟某约至镇综治中心调解。调解过程中,钟某称投资有风险,如今项目亏损了,不可能全额退回莫某的投资款。双方互不相让,调解无果。 镇综治中心随即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多个部门,成立莫某信访事项化解工作专责小组,制定解纷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经多次组织协商,最终促成双方于5月18日达成一致意见,该矛盾纠纷用时3天得以圆满化解。 “综治中心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也是各镇街实战化指挥枢纽平台。”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通过建强各镇街“终点站”,不断夯实基层平安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据介绍,近年来封开县不断强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各镇街均按“资源整合”原则、“一厅五室”标准,打造融合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诉讼服务中心、信访超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能合一”治理平台,做实“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阵地。 如何保障实现综治中心“枢纽”作用与“防线”作用?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封开县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为主轴,持续创新多种工作机制,出台了首问责任、分流交办、吹哨报到、工作例会、监测预警、上下联动、指挥调度、评价监督等机制,通过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工作不折不扣开展,通过研判预警、多方联动确保风险隐患可防可控。 整合资源架好“连心桥” 2023年12月,位于南丰镇的某楼盘因逾期交楼引发10宗索赔纠纷。业主们对开发商坚持只抵扣物业费不赔偿的态度非常气愤,决定起诉开发商。封开县人民法院南丰人民法庭随即启动“庭所共建+”模式,邀请南丰司法所参与诉前调解。 南丰司法所立即派出专职人民调解员到场调解,通过摆事实、释法理,最终促成开发商与业主达成协议,并由南丰法庭当场进行司法确认,10宗索赔纠纷一次性在诉前得以化解。 “‘庭所共建+’是法庭与司法所、派出所联建的一种解纷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联通、矛盾联调、力量联动,共同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在源头。”封开县司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庭所共建+”模式可以拓展很多内容,如“庭所共建+省际联调”,通过与广西有关方面协同治理,化解边界居民矛盾纠纷,促进两省区交界区域平安稳定。 据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合各部门资源的意义,就好比架设“连心桥”,让矛盾纠纷化解路径四通八达。“老百姓表达诉求只需要进一扇门,接下来的职责分工,就在各相关部门之间流转。” 据悉,为充分整合并发挥“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6”的力量,封开县积极探索创新。如,探索“专属网格+小网格”模式,组建“网格管理员+兼职网格员+专业网格员+专属网格员”网格服务团队,进一步提升矛盾风险排查与处置的效率;公安机关推行“交森派”合署办公,实现交警、森警、派出所民警三警融合共治,有效解决该县“点多、线长、面广、警少”的治安管理困境;检察院建立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与各镇街综治中心常态化协作制度,通过“司法救助+释法说理+多元解纷”模式办理司法救助案件。 群防群治共绘“同心圆” “没想到,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就把矛盾解决了。”在杏花镇三礼村长者饭堂,村民莫某感叹道。 三礼村长者饭堂是“杏花五微”党建品牌下开展的民生项目。去年,该村党支部细化“微服务”,筹集资金,利用闲置小学校舍开设饭堂,解决留守老人就餐难题。该饭堂还成了村民联络情感、参事议事、化解纠纷的阵地。村民莫某与黎某之间的一宗矛盾纠纷,就是调解人员利用就餐的长者与双方当事人的关系成功化解的。 据了解,近年来杏花镇创新性打造“杏花五微”党建品牌,推动全镇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同时动员退伍军人、律师、企业家、医生、教师、乡贤等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微阵地”、开设“微课堂”、组建“微队伍”、开展“微活动”、提供“微服务”,多角度、全方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 “大局平安是由无数个小家庭、小社区的平安构成的,封开县非常重视打造‘微阵地’,努力将平安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封开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里河儿口镇西村村,映入眼帘的状元祠透出浓厚的古朴韵味。除了状元身份,莫宣卿还以孝道名闻乡里。近年来河儿口镇活用状元文化教化群众,通过营造良好的民风来促进“微治理”。如举办“弘扬状元家风”系列活动,对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村民给予表彰;以“状元文化+治理”方式,引导党员、乡贤、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村居治理,探索出“商会协会解纷”“乡贤+”解纷等治理模式。 在莲都镇良心寨村,至圣家庙(孔庙)是维系当地宗族文化的核心。莲都镇充分发掘宗族文化中睦邻、慈善、助老等优良传统,利用祠堂空间,动员各界力量,构建乡贤议事平台、村民协商平台等,探索形成常态化的矛盾化解机制、社区公共事务协商机制等,有效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总体来说,各镇街引入‘N’种力量参与治理,特色各异,但目标都是众流归源,变‘主阵地独奏’为‘微阵地合唱’,推动封开长治久安。”梁志文说。
|
|
|